當前,我省著力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打造主體高效協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創新生態!八逆湣比诤,正助力打造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有韌性、更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鏈”融合的安徽實踐
創新是安徽的一張金色名片。區域創新能力位于全國第一方陣,“九章”“祖沖之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等亮眼科技成果相繼誕生,但在科技與產業融合等方面,安徽仍需要化解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四鏈”融合正是破題的關鍵。
創新機制,安徽把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作為“四鏈”融合的探索實踐。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型融合機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產學研金服用’有7個維度,核心還是產研融合。目前,我省采取六大行動,以‘產研’融合為主軸,深入實施‘產學研’‘產研用’‘產研金’‘產研服’融合等行動。同時,采取系列舉措,推動企業主體提升、政府賦能提升!笔“l改委創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六大行動可以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互動起來,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我省已取得階段性成效。2024年,我省省屬高校新增本?茖I點331個,其中新增服務新興產業的專業點272個,占新增數量82.2%;培養超740名“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截至2024年11月底,我省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金融機構為479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項目授信440.4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以“產研”為主軸,進行深度融合
前不久,安徽大學集成電路研究院與合肥沛頓存儲科技有限公司圍繞高端存儲芯片的先進封裝技術領域,積極開展合作。
“此次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項目是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進行,采用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方式,將研究生的培養從高校的科研實驗室,拓展到集成電路研究院的中試線和企業的產線,培養的學生實踐性更強、更與產業的實際需求匹配!卑不沾髮W集成電路研究院副院長曾瑋說,學生一聽到這個校企聯合培養的項目,報名積極性很高。
區別于一般的研究院所,安徽高等研究院著力構建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新模式,注重在科技創新的實踐和實戰中培養人才。目前,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培養產業所需人才,已完成首批735名工程碩博士招生工作。
安徽高等研究院的建設是我省推動“產學研”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機制的生動實踐。
以人才為紐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破除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工程實踐脫節,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我省建立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機制,暢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流動機制,建立“產業教授”“科技副總”選聘制度。
在“產研用”融合上,我省構建以研帶用、以用促研的技術供給體系,建立需求導向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建立新產品新技術迭代應用機制;在“產研金”融合上,我省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實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培育計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金融服務體系,開展科技金融產業一體化融資對接。截至2024年10月底,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累計募資516.8億元、投資217.5億元。
為推動“產研服”深度融合,我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培育高品質服務商,打造與科產同頻共振的創新平臺矩陣,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還要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
企業站在市場最前沿、生產第一線,對市場需求敏感,更具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意愿和能力。推動企業主體提升,我省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要素集聚融通機制,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融合創新。
我省圍繞產業需求配置創新資源。推動項目、平臺等資源“五個向企業傾斜”,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實施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和無研發機構“兩清零”行動。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集群。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高校院所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創新。聚焦國內車用芯片短缺問題,推動整車制造企業聯合集成電路企業、高校院所,采取“車芯協同”方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聯合設計開發應用一條龍機制。
安徽打造統籌協同的政策推進機制。深化科技領域財政零基預算改革,整合各類財政資金加強科技創新投入,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6.1%、居全國第3位。打造優質高效服務機制,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極簡極速極便審批等制度,從“注重管理”轉向“做優服務”。開展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專項行動,從“相對隨意”轉向“法治規范”。建立常態化對照學習滬蘇浙工作機制,先后推出9批941項改革創新舉措。打造互利共贏的創新合作機制,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推動設立省外“科創飛地”74個、海外研發機構126個,與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期科技合作渠道。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