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淠水潺潺。在安徽省霍山縣,國家能源集團安徽霍山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不僅點亮了能源變革的“綠色引擎”,更通過單龍寺、汪家沖兩個移民安置點的蝶變,為老區人民鋪就了一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振興之路。從山高路遠的舊居到交通便利的新家,從傳統農耕到農家樂、民宿經濟,移民生活的“三色畫卷”——生態綠、革命紅、經濟金,正徐徐展開。

綠色安居:從“山居難行”到“推窗見景”

“以前住在山上,趕集要走兩小時山路,雨天怕滑坡,冬天愁結冰。現在安置房挨著省道和高速路口,門口就是公交站,衛生院、學校走幾步就到!”單龍寺安置點移民齊和美的感慨,道出了搬遷前后的鮮明對比。

作為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配套工程,單龍寺、汪家沖安置點的建設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宜居作為首要目標。安置房采用徽派建筑風格,白墻黛瓦與周邊山水相融;配套建設污水處理站、垃圾分類中心,實現生活污水零直排;房前屋后栽種石斛、茶樹,既美化了環境,又為后續產業預留了空間;屋后開辟小菜園,分塊種植時令蔬菜,既能滿足居民農耕情懷,又實現了“菜籃子”自給。單龍寺安置點還依托臨近佛子嶺水庫的優勢,打造親水步道和鮮花小院,成為移民茶余飯后的“打卡地”。

“最美的風景是家園,最暖的承諾是安居。”國能霍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安置點共集中安置22戶,安置移民66人,所有房屋及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均按高標準建成,移民滿意度達100%。

紅色賦能:從“烽火歲月”到“幸福接力”

“劉鄧大軍當年在這片山里打游擊,吃苦耐勞是咱老區的根。現在政策好了,更要靠自己奮斗!”汪家沖安置點群眾代表老金在移民座談會上的一席話,點燃了大家的干事創業熱情。

該電站創新融合大別山紅色底蘊與鄉村振興,依托大別山最美環線的文旅廊道優勢,在磨子潭鎮龍井沖村營造“突圍之路”主題文化氛圍,通過講述皮定均將軍“中原突圍”歷史場景,結合公路沿線觀景平臺,生動展現“千里躍進的戰略傳奇”與新時代移民的奮斗故事。該電站積極培養員工作為“紅色講解員”,吸引外來游客和訪者聆聽“水電明珠”背后的老區新事;建言屬地鄉鎮開發“鐵血突圍路·云上茶鄉行”特色線路,鼓勵移民將閑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單龍寺安置點的吳大娘利用新房開起農家樂,“紅軍菜”、“水庫魚”成了招牌菜,年收入翻了三倍,生動詮釋了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紅色精神在安置點煥發新活力,黨員和退休老干部帶頭開展環境整治,幫助鄰里解決實際困難;居民們互幫互助,自發組織“老區故事會”,在茶余飯后講述革命往事。現如今,整潔的村道、雅致的院落成了安置點最動人的風景,紅色文化在房前屋后的點滴生活中薪火相傳。

金色產業:從“靠山吃山”到“生態生金”

交通的便利與環境的改善,為移民打開了“生態變現”的大門。

“隧道通了,游客多了,我家5間民宿周末全滿!”單龍寺安置點的李大姐笑得燦爛。依托宋家河隧道串聯的旅游環線,兩個安置點煥發新活力——6家特色民宿、4家農家樂和1家汽修店相繼開張,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的精準幫扶下,老區的茶葉、竹筍等山貨走出大山,成為備受城里人青睞的特色農產品。

生產安置的“金色保障”同樣扎實。通過一次性貨幣補償,移民獲得發展啟動資金。磨子潭鎮移民老周用補償款翻新了自家茶園,引入先進種植技術,“現在茶葉直供供銷社和游客,價格比過去翻番!”據統計,兩鎮累計征收土地3000余畝,補償資金全部到位,為移民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從“綠色安居”到“紅色賦能”,再到“金色產業”,單龍寺、汪家沖安置點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國家能源集團“為社會賦能,為經濟助力”的公司宗旨,完美印證了安徽霍山抽水蓄能電站“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建設初心。如今,漫步安置點,移民新居的炊煙與青山白云相映,游客的笑聲與淠河流水和鳴,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美畫卷,正在大別山深處揮毫潑墨。(李凱凱)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