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大幅減產,茶葉的銷路也不樂觀,希望村里能幫我們拓寬茶葉的生產與銷售渠道。”近日,廬江縣柯坦鎮眾利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德勝在“改進作風、訪企入村”專題行動中向鎮、村干部吐露心聲。

“春茶減產超五成,10畝茶園只采了100來斤!”蒲崗村茶農錢業成接過話茬。往年,他的一畝茶田能帶來上萬元收入,今年卻因茶園干旱打了個“對折”。正當茶農們犯愁時,葉橋村黨委書記、三葉紅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周剛帶著好消息來了:“別盯著春茶‘一棵樹上吊死’,夏秋茶就是新出路!”

原來,今年3月赴山東考察后,柯坦鎮葉橋村聯合分水村、蒲崗村黨委,共同成立了柯坦三葉紅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鎮上”穿針引線”,創新“黨支部+聯合社+農戶”三級聯動機制,專為茶農蹚出增收新路徑。

“春茶修剪后的鮮葉,不采也就浪費了,顧客要原料,夏秋茶價格還低,正是突破口!”周剛解釋道,“聯合社把技術、農資、銷路都搬到田頭,就為讓茶農‘有葉能采、有處可賣’。”

變化在蒲崗村尤為顯著。村里一改“春茶一采、茶樹一荒”的舊習,修剪后增施一次專用肥,讓夏秋茶“長得出、長得好”。引進機械化采收,日采鮮葉量約6000斤,目前已采收15萬斤,散戶零散茶園“串珠成鏈”,統一采收、統一對接加工點,鮮葉以每斤1元的價格直供茶廠,省去了人工采摘的麻煩,也不愁銷路。

“這可比守著春茶強多了!機器一跑,葉子就進了筐。聯合社一收,錢就進了袋!”錢業成摸著剛收到的夏秋茶收購款,臉上的愁云早已消散。如今,蒲崗村村集體900多畝,加上7戶茶農30余畝茶園推行夏秋茶采摘,畝均增收750元。“這些曾被‘遺忘’的鮮葉,正變為茶農兜里的‘茶錢’。”蒲崗村黨委副書記李云打趣地說道。

“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線上電商+集體直供’來拓寬銷路,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周剛表示,他們還計劃依托生態茶園和茶文化體驗中心,開發“春茶采摘”“茶藝研學”等特色項目,讓茶產業從“賣鮮葉”向“賣體驗”“賣文化”延伸,串起更長的產業鏈條。

就在茶農們為夏秋茶找到新出路的同時,另一件關乎民生的“煩心事”也迎來了快速解決。

“村里入戶幫辦老年公交卡,出門走兩步就能坐上公交,腿腳少遭罪嘍!”6月18日,分水村74歲的周美年,望著家門口新豎起的公交站牌笑容舒展。

出行難,曾是分水村村民,尤其是461位60歲以上老人的“煩心事”。這條涉及分水村15個村民組、1620人的公交線,以往僅設1處公交站點。“平時去集鎮上買菜買藥,到站點還要走上近20分鐘。”前不久,分水村一場“板凳會”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出行不便的困擾。

針對群眾反映的訴求,分水村黨委立行立改,主動對接縣交運部門進行現場勘察。三天后,從萬山鎮十里長沖至柯坦鎮分水村的公交線路上,新增的3個站點連同標準化站牌全部落成,站點布局由疏變密,有效解決了村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基本實現“出組即見站”。“現在從家到新站點只要一兩分鐘,也就百把米。”在分水村五樹村民組站點旁,63歲的村民陳龍社滿意地說。

從一筐夏秋茶里的產業“逆襲突圍”,到一張老年公交卡背后的公交站點“百米升級”,見證著黨員干部響應訴求的“速度”。柯坦鎮以“雙線解題”的生動實踐,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更有溫度的“作風答卷”。

廬江縣落實開門教育,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扎實推進“改進作風、訪企入村”專題行動,及時回應群眾所盼,紓解企業所困。截至目前,已走訪企業292家,收集企業反映問題24個,現場解答19個,錄入省為企服務平臺跟蹤督辦5個;走訪覆蓋145個村(居),114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集意見建議145條,現場解決82條,立即協調解決63條。

一條板凳聽民聲,一線走訪解難題。“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可觸可及,這就是我們推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廬江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廬江縣堅持以“立行立改”回應關心關切,把“為民辦實事、為企解難題”落細落實,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黃文文)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