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皖西時,六安的新茶就上“鮮”了!
高山云霧出好茶。在大別山里,春天孕育了諸多名優茶,六安的茶就是其中的一張“茗”片。早在唐代,陸羽《茶經》就記有“六安茶”。
種茶、采茶、制茶、銷售茶、茶旅融合……在一整條茶產業鏈條中,與之相伴的,有郵儲銀行六安市分行圍繞茶葉“土特產”,做好服務“大文章”,金融“活水”沏香六安茶,讓山野小綠葉成為致富大產業。
春風又綠六安茶 (陸游軒 攝)
“貸”動茶農 綠葉變成“小金葉”
清明前夕,桃嶺鄉的茶山上,茶農們指尖翻飛,嫩綠的瓜片鮮葉簌簌落入竹簍。
明前茶,貴如金。茶農們搶抓農時及時采摘、實時兌現,但茶草收購的周轉資金卻讓鄉里的一家茶葉合作社負責人葉老板犯了難。“每天現結茶款,資金壓力大,多虧郵儲銀行的貸款解了燃眉之急。”20萬元“春茶貸”到賬后,葉老板的難題迎刃而解,合作社銷量也將迎來新增長,帶動著周邊數百戶茶農增收。
在當地,像葉老板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郵儲銀行六安市分行組建信貸服務團隊,深入茶山地頭,為缺少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資金的茶農茶商送去金融“雨露”。
金安區健康路的茶葉街上,經營茶莊生意二十余年的李老板通過掃碼申請,50萬元春茶專項貸款即時到賬。“隨支隨用,再不用為囤貨發愁。”李老板今年準備搶“鮮”發力,帶動茶農把茶葉生意做旺起來。
送金融服務到茶山地頭 (陸游軒 攝)
“鏈”接茶企 龍頭帶動產業興
近日,人民網刊發了一篇文章——《名茶匯聚的安徽,何以大而不強?》,其中很有針對性地對“為何名茶多,但名企少、名牌也少?”發問。
客觀上講,不可否認的是,在六安的大山里,家家有茶園、戶戶會制茶,但茶產業要做大做強做優,還需要龍頭企業來帶動。
為緩解六安市農業龍頭企業資金周轉緊張的狀況,郵儲銀行六安市分行聯合六安市農業農村局、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深化協作,共同搭建起六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服務平臺,推出“龍頭企業貸”,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務。
在六安瓜片核心產區的油坊店鄉,一家茶業負責人感慨,在郵儲銀行拿到了100萬元的“龍頭企業貸”,在茶春季前就做好了準備工作,等待“東風”吹開染綠催香春茶來。
企業強,產業興。據了解,該企業還通過“農戶+公司”模式,帶動周邊400余戶茶農發展茶產業致富。
山間茶園人家 (陸游軒 攝)
“融”合茶旅 串聯多元體驗好
春茶吐綠時,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與兒街鎮凡沖村層層疊疊的茶園錯落有致。
從山下望去,茶園里“長”滿了游客,來自合肥的百余名中學師生散落在綠意綿延的茶園各處,大家匯聚于此觀光研學,采茶、制茶忙得不亦樂乎。
在凡沖村,“新農人”芮總成立有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文化旅游發展公司,依托村千畝茶海景觀,在專注茶葉種植與經營的同時,還拓展了茶葉采摘體驗、農家大鍋臺、研學打卡等文旅項目。以茶為媒、以旅興業,芮總探索出一條“茶葉+文化+旅游”的特色發展之路。
茶韻悠長,文旅共融。在探索一片小綠葉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郵儲銀行六安市分行給予了100萬元“產業貸”的支持,銀企協同在茶旅融合上精準發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在鄉村振興路上,郵儲銀行六安市分行與茶農茶商茶企一道,奮力走上以茶興業、以茶富民的實踐路徑,步履鏗鏘、越走越遠,一路“郵”您、茶香四溢。(謝麒麟、陸游軒)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