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霍山職業學校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清脆的金屬敲擊聲與熱烈的師生討論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混響”樂章——這是該校打破傳統教學窠臼,重構課堂新生態的一個生動縮影。

為突破傳統理念束縛困局,該校通過數控機床前的數字編程、機械加工實訓室里的模型鍛造、現代農藝大棚中的蔬菜嫁接等新的教學方式,勾勒出一幅職教課堂所特有的嶄新圖景。

機械加工實踐課堂(程先畏攝)

“企業需要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而我們的課堂還在照本宣科,理實分離,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必須徹底改變!痹撔PiL倪林介紹:“面對新形勢,職業學校亟需進行一場深刻的‘課堂革命’”。

近年來,該校提出以學生技能操作為核心,實行“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的模塊化教學方式,有效增強專業實踐課教學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通過論證,該校首批遴選出汽車應用與維修等5個專業開展試點工作,經過反復實踐,這項改革現已涵蓋該校開設的所有專業領域。

電子焊接實踐課(程先畏攝)

在智能制造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全程參與到企業訂單的圖紙識讀、數控編程、零件加工和質檢評估等工作。如今,這種項目式學習成為該校教學的一種新常態。

“過去我們對著黑板講原理,學生總走神;現在我們對著機器說過程,他們的眼睛都是亮的。”數控專業實訓課指導教師周光永還發現,實操中的認知錯誤其實正是教學的最佳契機。

在機械加工車間,新“學徒”在老“師傅”的指導下,精心打磨著剛出爐的金屬制品;茶葉制作實訓室,22級現代農藝專業的學姐彎下身子,手把手地指導學弟學妹烘焙霍山黃芽……。這種“教室即車間、車間即課堂”的變革,滲透在職校校園的每個角落。此外,該校綜合教改的成效正在從課堂向課外輻射:如學校從企業聘請多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度;與縣內企業共建“數控加工實訓基地”等多個實踐基地;與迎駕集團、應流集團等多家企業聯合開辦“冠名班”和新型學徒制“工學一體”班,實現產教融合。

該校還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新建汽修實訓中心等20多個實習實訓室,申報承辦車加工技術、綜合車加工技術、VR設計與制作等技能大賽項目比賽;開展數控車銑加工、電子商務、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三個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024年,該校組織32個項目參加省市項目技能比賽,獲省市一等獎8個、總獎項近50個;沈守國、葛俊杰、張晶等三位老師分獲教師組省賽二三等獎。

技能大賽現場(程先畏攝)

把講臺變成操作臺,讓黑板變身孵化器,職業教育課堂的覺醒,不僅是教學形式的創新,更是育人邏輯的重構。該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教學新生態,正在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打開更廣闊的天地。(程先畏)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