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廬江縣崗灣街道風機廠小區2棟樓下,志愿者何金萍仰頭望著五樓窗戶——印著“窗簾之約”標識的淺色窗簾已拉開。她在巡查本上快速畫下勾,這是今天完成的第4戶獨居老人安全確認。

這個看似平常的“窗簾觀察”,正是崗灣街道381名志愿者與87戶獨居老人的“安全約定”。

崗灣街道聚焦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將源自基層的“窗簾之約”關愛機制升級為“人文關懷+科技賦能”的立體化服務體系。通過構建“1+13+N”立體化服務架構——街道統籌調度,13個社區分類施策,聯動衛生服務站、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形成“巡查預警-需求響應-多元供給”閉環。志愿者們不僅通過窗簾開合監測老人安全,更將服務延伸至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多個維度。

69歲的金昌鳳老人正是“窗簾之約+”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敲開房門,志愿者何金萍仔細檢查窗戶閉合情況,同行義診醫生同步取出血壓儀為老人測量。“奶奶,您的血壓比上次低了些,藥記得按時吃。”她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叮囑老人注意事項。這是牌樓社區“巡查+義診”的日常場景。金昌鳳老人握著志愿者小何的手說:“每天看到窗簾拉開心里就踏實,你們還常來給我量血壓,比親人還貼心。”

在幾公里之外的繡溪社區,另一幕溫暖場景同樣上演。志愿者陸旭東正熟練地為老人修剪頭發:“每次上門義剪時,還能順便看看老人有沒有其他需求。”

該社區推行的“每月一義剪、每季一體檢、每年一評估”的“三個一”服務,已累計為19名高齡老人提供43次上門服務,“現在頭發剪得清清爽爽,社區醫生每季度都來量血壓,連常用藥都幫我整理得井井有條。”70歲的朱正華老人摸著新發型笑出了皺紋,“志愿者真貼心,替我們都想到了。”

除了貼心的生活照料,獨居老人的安全保障更是崗灣街道關注的重點。在三里社區76歲的張桂英家中,這種關懷化作了床頭墻上的“安全密碼”——一鍵報警器。“孩子在外打工,以前最怕夜里摔了沒人知道。”張奶奶坦言,“現在好了,按一下按鈕,志愿者和孩子手機都能收到提醒。”上個月她高血壓藥吃完,試著按下報警器,不到10分鐘,志愿者就帶著藥品敲開了家門。這套與緊急聯系人、社區網格長實時聯動的智能系統,將安全保障延伸到24小時“不打烊”。

“我每天晚飯后就喜歡在小區周邊和公園里散散步,社區給我們組建了散步搭子,發放了發光手環,大家一起散步熱熱鬧鬧。”家住中心城小區的潘奶奶自從有了發光手環,每天都很安心。

據了解,崗灣街道高拐社區針對老年人晚間出行需求,創新“散步搭子”互助模式,為16位老人組建8對固定搭檔,配備印有社區熱線和家屬信息的發光手環,構建“老人互助-社區響應-家庭聯動”三重保障,讓晚間散步既熱鬧又安心。

“我們從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入手,讓服務真正沉到基層、暖到心頭。”崗灣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澤生表示,街道通過張貼專屬窗簾印花、安裝智能監控等個性化措施,精準對接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累計解決理發、就醫、安全防護等問題60余件,推動民生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升級。

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推行“窗簾之約+”正成為廬江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生動注腳。目前,全縣已組建“窗簾之約”“左鄰右舍”等志愿服務隊218支,306名志愿者聯合紅色小管家、網格員,將89個“窗簾之約”標識、54個一鍵報警器、67個智能手環陸續安裝入戶,構建起覆蓋特殊群體的24小時安全服務網絡。

“從拉窗簾的日常到報警器的守護,這些看得見的‘安全符號’就是我們服務的觸角。”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廬江縣將持續拓展服務半徑,通過服務積分兌換、個性化“暖心服務包”等舉措,落實開門教育,讓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成為黨群連心的堅實紐帶。(黃文文)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