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安徽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們收到了來自師長們的特別心意。這些承載著深情厚誼的禮物,既是學子們藝術求索路上的珍貴印記,更是揚帆起航時的溫暖助力。
設計學院張書佳:把匠心愛心藏進紙藝里
“張老師,這四年您的悉心教導和溫暖關懷,我會永遠銘記在心。”畢業季的驕陽下,杜家宜在領取張書佳老師送的畢業禮物時滿懷感恩地說。六月末的陽光為這個特別的時刻鍍上一層金邊,也照亮了她青春臉龐上那份難舍的師生情誼。
2025年6月18日,當同窗們在畢業典禮上拋起學士帽時,作為安徽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25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生,如今就職于安徽良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杜家宜卻因工作原因遺憾缺席。
“本以為我的大學生涯會以這樣倉促的方式落幕了,但是沒想到張書佳老師卻為我的大學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張老師特地在我工作之余,邀請我回到學校,不僅送給我她親手設計的杜邦紙書包,還專門為我借來了學士服,讓我彌補了畢業典禮未曾撥穗的遺憾。這份畢業禮物,讓我感受到了被學校、老師牽掛、祝福的感覺。”在說起這句話時,杜家宜的臉上洋溢著止不住的感動與幸福。她輕輕拍了拍懷里的書包,笑道:“以后它每天會陪伴我通勤,就像帶著老師的那份期許和祝福,讓我感受到未來前行的動力。”
杜家宜說,時間過得真快,回想入校時的情景恍如昨日。與張書佳老師的緣分始于大一那門令她忐忑的數字色彩專業課。誰曾想,當初那個對色彩心懷畏懼的小姑娘,在張老師的指引下不僅克服了專業障礙,更開啟了一段持續四年的師生情誼。
張書佳老師——這位集民進會員、省級教壇新秀、省級影視動畫專業“高級雙師型”、校級教學名師等榮譽于一身的設計學院副教授,不僅以其深厚的專業造詣溫暖著每位學子,更指導學生斬獲多項國家級賽事大獎。但比起這些光環,更讓學生們銘記的,是她春風化雨般的育人方式。
杜邦紙書包是今年設計學院張書佳老師專門為畢業生精心設計的一份禮物,融合了安徽藝術學院特色與學生回憶。書包的正面定制了薄荷綠“安藝正青春”字樣,這個字樣有兩方面的寓意:一是寓意安徽藝術學院正有活力,二是寓意安藝學子正是闖的時候。“希望同學們能夠如這個小圖標一樣,青春無限,活力無限,勇敢地往前闖。”張書佳真誠地說。
書包上的掛牌則采用了校徽、學校門牌、學校南門310公交站牌來進行設計。
“學校的校徽我做了一點改動,將方形的設計成圓形的,外形更能與書包相契合。學校門牌是我自己設計的,整體運用的是藍綠色的基調,很符合‘夏天’‘青春’的感覺,門牌上標注了咱們學院的地址——淮海大道1600號。目的是讓即將踏入社會的同學們,能夠記住‘家’的聯系方式。無論何時,安藝永遠在這等你們。”
“學校南門310公交站牌是我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特地去拍的,但是拍出來的并不是很清晰,所以我按照咱們學校的公交站牌,重新做了一版出來。里面的站點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的,在安徽藝術學院南門這個站點上,我用黃色的字體標注了出來。如果以后同學們想回到母校看看,坐公交車一定會坐310這趟車,那么這上面的站點就是回‘家’的途徑點,每到一個站點,就會喚起他們關于青春、關于安藝的回憶,直至回到‘家’這個終點。”
張書佳老師設計的這些細節和記憶點,既包含了他們在安藝走過的青春之路,也飽含著對學子未來之路的美好祝福。
“畢業生面對未來時難免會感到迷茫”她微笑著說,“我希望這份小禮物能讓他們知道:母校永遠是你可以回望的港灣,也是你勇敢前行的底氣。”
在張書佳看來,這些送給畢業生的禮物,就像是一盞盞小小的燈——未必能照亮整條人生路,但足以讓離校的學子們,在某個疲憊的深夜,想起自己始終被惦記著、被祝福著。
實際上,這份溫暖的畢業禮物并非偶然。自2020年入職安徽藝術學院以來,張書佳的“畢業禮物計劃”已經溫暖了三屆畢業生。每一份精心挑選的禮物背后,都藏著她對學子們獨特的期許與祝福。
這些看似簡單的禮物,早已超越了物質本身的意義。它們像一座座無形的橋梁,將師生的情感緊密相連;又如一盞盞溫暖的明燈,照亮畢業生們前行的道路。2025屆杜家宜、王嗣等同學收到的杜邦紙書包,2024屆馬藝萍、王靜潔等同學收到的小熊,2021屆殷俊、任儀等同學收到的明信片、標簽、書本,都是這份教育情懷的最好見證。正如杜家宜同學所說,離校時帶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被珍視的幸福感——這大概就是母校最好的“設計作品”。
美術學院羅守俊:把溫情技藝藏入丹青里
6月24日,安徽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25屆中國畫專業肖夢楠同學的畢業作品《引江濟淮》榮獲第二屆安徽省大學生美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這幅作品的誕生,包含著一段關于師生情、家族記憶與藝術堅持的感人故事。
2024年5月,正值大三下學期的肖夢楠在羅守俊老師的《山水創作》課程上,萌生了一個特別的創作構想。她希望將母親年輕時參與家鄉抗洪筑壩的經歷融入畫作,以此致敬老一輩建設者們。后在羅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這個構想最終升華為以“引江濟淮”這一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為主題的創作項目。
“羅老師提議采用‘一景一圖’的拼接形式,這樣既能展現工程的宏大規模,又能細膩刻畫局部細節。”肖夢楠回憶道。為了獲得第一手的創作素材,她專程前往工程合肥段實地調研,親眼目睹了“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壯觀景象。
“站在大壩旁,我仿佛看到了母親年輕時參與建設的場景。”肖夢楠動情地說,“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的勞動力都積極投身于抗洪修壩。我想通過這幅畫,不僅記錄這項偉大工程,也致敬母親那一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
創作過程分為確定主題、素材搜集、構圖、線稿、色稿五個步驟。在完成實地考察和素材收集后,肖夢楠在畫面構圖上遇到了瓶頸。在得知肖夢楠的困惑后,羅守俊老師細致地為她分析道:“在畫面的構圖上,你可以嘗試以橫豎線條作為主導,通過施工機械和立交橋的對比體現工程的變遷,用揉紙方式將背景做舊來豐富畫面。”
然而,就在創作進入關鍵階段時,肖夢楠接到了外公病危的消息。正在上課的她臉色瞬間蒼白。“我必須馬上回去……”她哽咽著向老師請假,顫抖的手指在手機上反復輸錯購票信息。回家的列車上,她緊握雙手,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往日,回家的路程是很快樂的,但是那天對我來說,時間很漫長,心情很沉重。
當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羅老師第一時間發微信安慰她:“先安心處理家事,創作等你回來再繼續。”寥寥數語,卻讓肖夢楠得以安心處理家中事務。
這段特殊的經歷,也讓肖夢楠對作品注入了更深沉的情感。她不僅要描繪這項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更要通過畫筆傳遞三代人之間那份深沉的家國情懷。
一周后,肖夢楠重返畫室,投入最后的創作。羅老師把她的專業、敬業、愛心融入到對肖夢楠的創作指導中。她們反復揉紙、設色、打磨細節,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終,作品如期完成——畫面上,工程的壯闊與溫情交織,每一筆都凝聚著肖夢楠對歷史的敬意與對親人的思念。
畢業展上,肖夢楠為羅老師獻上一束鮮花,并附上手寫祝福:“幸得美人師,潤我細無聲。愿師韶華,常如初見。歲歲安康,喜樂長安。”這份師生情誼也延續到了藝術傳承中,羅老師贈予她一支毛筆,鼓勵她繼續在繪畫道路上深耕。微風輕拂,陽光灑在師生二人身上,那一刻,教育的溫度與藝術的未來,在這支毛筆中悄然延續。
《引江濟淮》不僅是一幅獲獎作品,更承載了兩代人的記憶、對親人的思念、師生的默契,以及藝術對時代的回應。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創作,永遠源于生活,歸于心靈。
崇德尚藝的教師們:把真情實感藏入祝福里
像張書佳、羅守俊一樣,在安藝畢業季,這樣暖心的師生故事比比皆是。專業教師、輔導員們不僅傾囊相授,更以獨特的方式為畢業生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讓專業精神與師生情誼在別離時刻綻放出最動人的光彩。
傳媒學院輔導員丁翔別出心裁地為班里每位學生定制了刻有姓名和畢業快樂的飲料。“畢業應該是快樂的,”丁老師笑著說,“希望同學們能夠像這罐‘快樂水’一樣,留下的是快樂的美好回憶,帶走的是青春的活力與激情。”
設計學院的夏冰瑩老師與輔導員郗文靜則精心設計了一款簡約而富有深意的畢業紀念包。這款包采用輕便挺括的杜邦紙材質,設計凝練有力,包身正面印有醒目的三角形箭頭標志,線條利落地水平指向右方,傳遞著堅定前行的動勢。“箭頭的方向是設計的核心語言,”夏冰瑩老師闡釋道,“水平向右的軌跡,象征著時間永續前行與空間的無限延伸。希望畢業生們懷抱對未來的篤定,從容邁出人生的每一步。”郗文靜老師補充道:“杜邦紙兼具輕盈與強韌的特質,恰似我們對同學們的期許:既要靈活應對變化,又要堅守內心的方向。愿這份‘柔韌有度’的力量,助你們在廣闊天地間穩健前行。”
在臨別之際,音樂學院聲樂教師單泓斐和2025屆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潘文靜相約共同錄制一首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動人的旋律不僅喚起了人們對于師道傳承的共鳴,更詮釋了教育最本真的意義。“這首歌承載著我對教育傳承的期許,”單老師深情地說,“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學生,希望同學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記住在安藝學習的美好時光,并將音樂之美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這些溫暖的故事背后,是安藝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他們用專業知識澆灌學生成長,用真情實感溫暖離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崇德尚藝知行合一”的校訓。正如2025屆聲樂專業畢業生潘文靜所說:“在安藝,我們學到的不僅是專業技能,更收獲了受用終身的人生課。這些溫暖的瞬間,將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安徽藝術學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