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蚌埠5月20日消息(記者 劉暢司晨)5月,皖北平原生機盎然,在蚌埠五河現代牧業,一座座現代化牛舍遍布蔥蘢草木之間,這座現代牧業亞洲單體最大牧場,正在“云端養牛”。
“叮——”,辦公室里,牧場工作人員趙中要收到了一條電腦消息提醒,點開看了一眼,他隨即叫上兩個同事:“走,去5號棚,有幾頭牛到最佳配種時間了。”
成立于2011年的現代牧業(五河)有限公司,歷經十幾年發展,已成為年產優質鮮奶29萬噸的現代牧業亞洲單體最大牧場,現存欄荷斯坦奶牛約4萬頭。近兩年,隨著牧場大數據平臺、智能環境控制系統等數字農業系統集成應用的全面落地,這座占地數千畝的超級牧場更是實現了從“規模領先”到“科技領跑”的跨越,成為奶牛養殖數字農業示范樣板,引領全國現代奶業信息化發展。
“看,這就是我們‘云’養牛的奧秘。”牛舍內,趙中要指著一頭奶牛脖頸上掛著的藍色脖環為記者“揭秘”。
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該牧場通過五河縣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項目(奶牛),引入了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監測脖環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定制的物聯網卡脖環,可以通過對母牛相關行為數據的實時監測,識別發情周期等,大大提高了配種成功率。
“電子脖環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智能手環,可以精準捕捉牛的活動量、頭部動作、反芻時間等數據,并進行自動分析和上傳。”趙中要說。
藍色脖環可對奶牛行為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央廣網記者 劉暢司晨 攝)
而為使牧場內的傳輸“信號滿格”,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又進行了“硬核基建”。
由于這里牛棚特殊的鋼材料和結構,起初,脖環的對外信號傳輸受限。為此,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在12座牛棚里每座都新建了2個基站,為其定制傳輸模式。“我們每月會來定期維護,直接解決了信號弱、數據上傳慢的問題。現在就算在較偏的位置,設備運行也很穩定,幾乎沒有中斷。”中國電信五河分公司解決方案經理高遠介紹。
趙中要查看棚內信號基站(央廣網記者 劉暢司晨 攝)
從“經驗養牛”到“數據養牛”,智慧脖環打開了過去沉睡的信息“盲盒”,不僅提高了奶牛養殖的科技含量,更使牧場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得到指數級倍增。
牧場工作人員劉永超介紹,以奶牛配種為例,傳統牧場通常采用人工標記法,飼養員需要每天進棚依次查看,并依靠經驗判斷奶牛是否發情。“2個人看5000頭牛,大概就得花費6個小時,還可能出現誤判。”趙中要表示,如今,智能脖環監測+5G傳輸,他們等待系統提示即可“精準定位”。
不僅如此,在牧場信息管理中心,記者還看到,墻上的電子屏實時跳動著奶牛的一系列監測數據。高遠介紹,一頭牛的狀態是否正常、有沒有生病等,以前都需要靠人“盯著”,如今,這些都有系統“看著”,一旦數據異常就會預警,管理人員用手機或者電腦就能查到具體哪頭牛有問題,及時、精準處理。
“我們現在常說‘看牛不下地’,這就是數字化養殖的成果。”趙中要說。
如今,數字技術正重塑畜牧新生態,通過物聯網實現生產環節的“感知-分析-決策”閉環,不僅破解了養殖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難題,更推動了畜牧業向科技化、信息化發展。
近年來,中國電信安徽公司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引擎,正持續對外輸出數字化能力,引領農業、養殖業等多個領域加快數智化轉型。
“五河現代牧業項目是中國電信‘5G+智慧農業’的重要標桿實踐。這樣的數字化技術可以廣泛應用在奶牛、豬、羊等眾多需要行為監測的養殖場。在種植業,也可以對溫濕度、土壤數據等進行環境監測。目前,我們的相關技術已越發成熟、成本可控,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廣應用,為更多農業生產插上智慧翅膀。”中國電信安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