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形勢逼人!

一個創新包容的城市,往往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

對標,學習,提升。向優秀者學習,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3月17日至19日,安徽省黨政代表團赴滬蘇浙學習考察。連日來,合肥陸續派出科技、自規、生態、投促等多個市直部門,密集前往滬蘇浙學習考察。

從一個項目到另一個項目,從一個產業園到另一個產業園,上海、杭州、南京、蘇州……一路奔波,馬不停蹄。

所到之處,他們看見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又帶回了什么?

為什么學?

思想有多遠,發展之路就有多寬。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這是合肥發展最大的機遇。

全面融入長三角以來,合肥高質量發展一路高歌。2024年,合肥以13507.7億元的GDP位居全國城市第19位,以6.1%的增速與福州并列前二十強第一。

不過,與上海、杭州、南京等頭部城市相比,合肥的“塊頭”不夠大,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巢湖綜合治理任重道遠。

這些問題,都等著合肥去解答。

天鵝湖畔美麗風光。王牌攝

猶如人在半山、船到中流,緊一緊就能上去,松一松也會掉下來。

“上進生”合肥,學習“優等生”的理念、經驗、打法,既是一體化發展的題中之意,也是發揮后發優勢的必然之舉。

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先發地區探索出眾多優秀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學習、消化、創新,少走彎路,就可以較低成本、較快速度實現跨越趕超,這就是后發優勢。

揚長、補短、追趕!近年來,被人稱為中部“小深圳”的合肥,無論是省市領導帶隊,還是縣區、部門主動上門,各領域都與長三角先發城市互動頻繁。

今年以來,已有來自經濟、科技、城建、環保等多個領域的市直部門,前往滬蘇浙多地學習考察。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都是熱門目的地。

這些先發城市正是合肥的對標對象。日常工作中,無論開會調研,還是部署任務,他們的各項發展指標常被合肥干部信手拈來,作為激勵和鞭策自己的參照物。

在上海,市直相關部門在上海學習城市更新、半導體產業,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在杭州,考察科技型企業、現代農業,拜訪高校院所;在南京,考察了文體項目,對接湖泊綜合治理……

善觀者,觀于微;善察者,察于細。

思想開放,理念先進,路徑清晰……一個個褒義詞里,潛藏著希望的力量。

學了什么?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對于合肥而言,“走出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又能學到什么?

帶著這些思考,合肥市直部門負責人走進浙滬蘇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一路觀摩、一路學習、一路交流。

他們在學習交流中感受先發地區大膽試、創新改、奮力闖的強勁發展脈動,也在對標先進中取長補短、更新發展思路,更是在所見所聞中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學習做加法。

眾多產業硬核故事中,將創新刻進產業基因,合肥此舉已廣為人知。如何更好地打造科創策源地,合肥從未停止探索,而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課題。

杭州之行,讓合肥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有了意外之喜。走訪一家高校時,他發現校友企業與市場結合程度非常高,充分說明科技成果轉化非常成功。

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引導高校教授與民營企業深度合作;二是堅持產品導向,在“高大上”的技術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接地氣”的產品。

學習做加法,引入活躍的社會資本,將其導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更好地利用市場化資源,這是合肥市科技部門達成的一致共識。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來源:安徽圖片網)

學習做減法。

頭頂一片天,共飲一江水。全國五大淡水湖,其中有三座就位于長三角地區。藍天綠水青山,把長三角緊密聯系在一起。

如何更科學有效地減少湖泊污染?如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省巢湖管理局走進無錫,參加湖泊治理國際會議,學習交流治理經驗,考察太湖底泥清淤;拜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學習藍藻防控……

在杭州千島湖、蘇州吳江同里國家濕地公園,市生態環境局則收獲頗豐。

為提升千島湖生態系統監測水平,杭州淳安縣聯合高校建立研究基地,投用國內湖泊首個全域護水智治體系——“秀水衛士”全域護水智治應用場景,推進生態修復展示……

特別是開展千島湖內庫灣水體原位生態浮島脫氮除磷項目研究,在深度凈化水質的同時,也恢復了水體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

一個個措施,對于合肥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學習做乘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作為一座快速成長起來的特大城市,合肥常住人口總量一舉突破千萬,達到1000.2萬人。

人口集聚,考驗城市建設水平。

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在城市更新和規建治等方面做法,獨樹一幟。

“一江一河”濱水公共開放空間和今潮8弄項目、長寧區“虹橋之源”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徐匯區西岸大模型創新生態科創街區……在上海,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除舊布新”,而是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城市發展潛能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一項系統工程。

城市規建治一體化,系統理念融入微觀行動,讓合肥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這是考察人員的心中所想,也將是他們的實際行動。

且行且思、且悟且進。學習,合肥仍在繼續。

2025合肥駱崗公園國際風箏節現場。李楊攝

怎么干?

學習,只是第一步。

專家說,城市學習的真正目的是學以致用,通過政策學習去推動政策變革和創新。

持之以恒抓創新抓產業的戰略定力,向海圖強、鏈通全球的寬廣視野,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意識……一路走來,對比滬蘇浙,合肥既學到了經驗,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學習思考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對標提升中進一步尋求突破。

科技創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合肥將持續推進上海張江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謀劃推進組建長三角大科學裝置聯盟,推動合肥先進光源與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在光學檢測、平面鏡研制等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經濟發展,項目是抓手,投資是支撐。今年,合肥將構建“1+4+N”駐外招商工作體系,謀劃開展駐外機構招商活動和工作宣傳,指導支持駐外機構及相關單位積極開展駐外招商工作。市投促局將聯合各駐外機構謀劃開展商協會來肥考察交流活動,全力挖潛項目線索。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變的底色。如何鞏固長三角生態屏障?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面,更大程度地融入科技監測和AR識別技術,建設安徽省首個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試點。圍繞巢湖生態環境保護,布設主題鮮明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場地,探索人民群眾親湖近湖具體路徑,帶動區域文旅產業發展。

……

學習,思索,謀劃,部署。

學習考察的時間是短暫的,借鑒運用的過程是長遠的。與長三角優等生一體化發展,是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牽引、最強動力,也是最大紅利。合肥將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勁,搶抓機遇,堅定學習,實現共贏。

春天是一個新的開始,孕育著無限可能。合肥將奮力揚長補短追趕,努力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