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6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6月26日,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街道第三屆民俗文化節暨西鐵營村第十七屆中頂廟文化節在向陽廣場舉辦。本次活動以“煥新傳統技藝價值 共建右安和諧新篇”為主題,由豐臺區文化和旅游局與右安門街道聯合主辦,西鐵營村及北京西鐵營投資管理公司協辦,吸引數百名社區居民、非遺傳承人及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記者了解到,中頂廟始建于明代天啟年(1621—1627),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作為右安門地區的歷史文化地標,中頂廟承載了豐富的民俗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頂廟文化節歷史悠久,源自明清的中頂廟會。目前,中頂廟文化節已成功舉辦16屆,成為深受周邊居民喜愛和期待的年度文化盛事。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活動現場,西鐵營花鈸挎鼓、西鐵營馨春開路會、海淀巴溝匯新舞獅等10檔花會隊伍依次展開踩街表演,舞臺展演同步開啟。飛叉表演者手持亮銀叉騰挪翻轉,叉身旋轉間發出清脆聲響;舞龍隊伍身著彩衣,巨龍在鑼鼓聲中上下翻飛,穿梭于西鐵營步行街,沿途居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精彩瞬間。“看這中幡,耍得真熟練。”一位居民指著表演隊伍感嘆道,中幡表演者將十余米高的幡桿拋向空中,又穩穩接住,引來陣陣驚呼。
活動現場還設置非遺互動區,成為老少皆宜的“文化打卡地”。在陶藝制作區,非遺傳承人指導居民捏制陶坯,一位小朋友正專注地為自己的“作品”塑形;編繩攤位前,幾位阿姨跟著老師學習編織中國結,五彩絲線在指尖翻飛;投壺游戲區排起長隊,參與者手持竹箭屏息投擲,仿佛穿越回古代文人雅集。“每年盛夏,都會帶孩子來參加文化節,一方面能讓孩子增長見識,了解這些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會為我們居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居民張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中頂廟民俗文化節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既體現古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助力了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活動現場,豐臺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節保留了傳統廟會、花會表演等習俗,成為京味文化活態傳承的窗口。非遺不再是陳列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成為可觸摸、可參與的生活體驗,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傳承鏈”上的主動參與者。
“本屆文化節不僅是一次民俗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總動員。”右安門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通過“踩街+展演+互動”的立體形式,有效推動非遺保護與社區融合。“暮色中的舞龍表演落下帷幕,但文化節留下的啟示仍在延伸,非遺傳承不是對過去的復刻,而是讓傳統技藝在回應當代需求中獲得新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