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大明故事我開講”優秀節目展演在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游客中心舉辦。展演中,來自北京市昌平區第五學校的羅佳恩講述《臨危受命 于謙救國》。
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后,瓦剌大軍在也先率領下,氣勢洶洶地南下往北京城進發。
朝堂之上,百官亂作一團。有人主張用金銀珠寶贖回明英宗朱祁鎮;有人主張關閉城門等待援軍;有人主張遷都南京以避鋒芒。
突然,一個聲音怒吼道:“提議遷都之人,理應處死。京城乃天下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說話之人,乃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一說話,朝堂立刻寂靜無聲。當天,朝廷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防務。
“可于謙只是個文官,之前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他能守住京城嗎?”羅佳恩講述道。
當時,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都在土木堡之戰折損了,如今保衛京城的兵力不到10萬人。于謙立即征調中原以及淮河一帶的軍隊北上,京城兵力迅速增加到22萬人。
“人多了是好事嗎?未必。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這糧食怎么解決?如果把糧食全部運到北京,誰來運?運糧一般要征調民夫,萬一運糧途中遭遇突襲,不但糧食落入敵人之手,還會徒增傷亡。怎么辦?”羅佳恩講出了很多人的擔憂。她繼續說道:“于謙有高招。他下令:所有軍隊途經糧儲基地,士兵親自支取糧食入京!边@樣,一則避免征調民夫耗費錢糧;二則防止敵軍突襲糧草被劫;三則充實京城糧庫,一舉三得。
兵力和糧食暫時充足了,于謙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穩住人心。
這個時期,禍亂朝政的宦官無惡不作,早就激起了公憤!坝谥t一點兒都不含糊,一個字,斬!”羅佳恩嚴肅道,“京城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人心頓時振奮!
于謙做的第三件事兒就是,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新皇帝一登基,格局就大不相同!耙蚕嚷暑I的瓦剌大軍想利用人質要挾我們,門兒都沒有,要戰便戰,奉陪到底!绷_佳恩慷慨激昂地說道。
等于謙及時穩住內部局勢,也先大軍這時也一路殺向北京。
也先的兵力雖然只有幾萬人,但他們兵力集中,騎兵機動靈活,戰斗力強,誰也不知道他們會先攻哪一座城門。當時的北京分為內城和城外郊區,20多萬人在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等九座城門分兵把守。
大戰在即,于謙一聲令下:“傳令三軍全部出城迎戰。出城之后即刻關閉城門,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能開城。出城之后,拋棄士兵逃跑的戰將,斬!膽敢拋棄將官的士兵,后隊斬前隊!”
這時,于謙又下了最后一道命令:“于謙,守德勝門!”眾人肅然起敬,德勝門是京城的北大門,也先大軍從北而來,最有可能直接進攻德勝門。
在暮色降臨的時候,戰鼓轟隆,駿馬嘶鳴,所有人抱著“不勝,則死”的決心保家衛國。“于謙把最艱難的戰斗交給自己,以武將之勢立于德勝門外,目光如炬、神色決絕、視死如歸!”說到這里,羅佳恩不由得攥緊拳頭,觀眾也隨之肅然起敬。
北京保衛戰最終取得勝利。明朝沒有重演“靖康之恥”的悲劇,于謙文武兼備,以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臨危受命、摧鋒破敵、保家衛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