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14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2016-04-14 07:00:00 來源:央廣網
河南發揮土地最大效益 實現增產增收
央廣網鄭州4月14日消息(記者 辛如記 李凡)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河南采取就地城鎮化和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政策,找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平衡點,使得土地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實現了增產增收。
看到金福公司為進城的農民補助購房首付款,濟源農民楊金星最終決定走出農村,來到虎嶺產業集聚區當上了工人。沒料到,買房的時候竟然享受了雙重購房補貼。
楊金星:“公司這塊有補助,政府也有,加在一起呢,大概7萬元左右,減輕了我們不少負擔。”
楊金星懂技術,當年政府免費培訓農民工的時候沒少下功夫,他的目標就是多賺錢把孩子送到城里受教育。沒過幾年,他發現他的人生規劃提前實現了。
楊金星:“這里有學校,剛開始以為城里的學校都要花不少錢,到這里以后呢發現,每年下來費用都差不多。鄉下也交醫療保險,在城里都可以用。原來想法吧,在這兒基本上都實現了。”
從田間走進廠房,楊金星搭的是產城融合的順風車。近年來,河南為吸引農民進城,每個縣因地制宜發展一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倡導農民就地城鎮化,購房有補貼,還實現了社會保障、農民權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全覆蓋。僅去年一年,全省就有200萬和他一樣的農民進城扎了根。
楊金星:“每個月我個人可以收入3000多塊錢,加上我媳婦兒的工資,她每個月也有3000左右,另外還有土地流轉的補助,(收入)大概在7000元左右。”
在“務工”與“務農”權衡之間,曾任食品企業高管職務的滎陽農民李杰走出的是另外一條進退之路。他接盤了楊金星們的土地,跑到鄉下搞起了合作社。巧的是,李杰正好趕上了河南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的好時機,不僅有專家教,還有政策扶,農機補貼、抵押貸款、農業保險等等惠農新舉措一樣沒拉下。李杰很快組建起“強筋小麥” 千畝高產示范方、“優質玉米”千畝高產示范方,將“農業生產要素車間”作為管理和操作的平臺。
李杰:“我們把1000畝以上的村叫做農業生產要素工廠,1000畝以下的村叫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我們建了50個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每個車間配一個車間主任,他要對現有的土地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實現工業化 。”
標準、高效的生產模式讓不少農民動了心。幾年時間,李杰合作社的農戶從6戶發展到1.2萬戶,種植面積也由200多畝增加到2萬畝以上,每年盈利達到200多萬元。
李杰“想加快現代農業的步伐,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定要連方成片,而連方成片在集中化的過程中一定會給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正因為這個我覺得農業有干頭。”
嘗到甜頭的李杰去年一口氣購買了四架無人植保飛機,對托管的土地實行全覆蓋飛防,改裝了十幾臺玉米籽粒收割機,實現了種植全程機械化。眼下,他忙著與高校和網站合作,不久,他就能實現遠程測土配肥和病蟲害防治。
李杰:“通過代耕代種和聯耕聯種兩種模式實現規模化種植,達到農業生產資料的集約化。這就跟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很大的區別,跟自己定性的話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現在,特色產業集聚區在河南已經發展到177個,累計吸納就業人口占河南省新增就業的一半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超過16萬個,耕種超過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河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張廷銀說,土地還是那片土地,實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就能夠增產增收;農民還是那個農民,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轉變為了市民,就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張廷銀:“由此可見,只要在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之間了找準了平衡點,就能夠順利的進行鳥槍換炮和戰略騰挪,改變最大、受益最大的還是農民。”
編輯:王進
關鍵詞:全文
各位聽眾,早上好!今天是4月13號,星期三,農歷三月初七。北京晴,26度到11度。
2016-04-13 07:00:00
各位聽眾,早上好!今天是4月11日,星期一,農歷三月初五。北京陰轉小雨,17度到4度。以下是內容提要:
2016-04-11 07:00:00
2016-04-09 07:0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