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19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2016-04-19 07:00:00 來源:央廣網
[我的長江] 崇明島的選擇
央廣網上海4月19日消息(記者王渝新、傅聞捷、吳善陽)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上海崇明島是長江入海前最后一道屏障,上海市在十五年前就提出了崇明生態島的規劃。在經濟增速飛快的時代,崇明堅守著生態發展的道路,從未動搖。
距離上海市區45公里,開車只需要一小時的崇明島上,養蟹大戶黃春迎來了今年的第一車螺螄:
黃春養了一輩子螃蟹,其間曾輾轉安徽、湖南、甚至青海等地尋求發展。但最終,還是把畝養蟹基地落在了崇明。
黃春:我們現在采用的養殖方式也是一種生態鏈,這種原生態,通過三年的時間,應該說效果是出乎我們的(預料),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
黃春看中的是家鄉近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正是因為崇明依舊保持著“純天然”,一直以來當地就有著要不要發展的大討論。崇明縣委書記馬樂聲回憶:
馬樂聲:當時我記得,我03年到崇明來工作,當時大家也展開了一些討論,我們也可以說現在我們還是在持續的探索當中。
崇明今天的原生態,源于15年前的一次選擇。從那一年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可以看到,上海15年前就將崇明島定位為生態島,更明確了附屬島嶼橫沙島,要保持完全原生態,沒想好就不發展。15年前剛看到生態島這個詞的時任崇明縣發改委主任陸一甚至還專門查看了字典:
陸一:什么叫生態島?一查字典生態島讓自然界,讓生物、植物之間形成一個自然的生態鏈,優勝劣汰,在那里循環。后來我們提出來,就加了一個現代化的生態島。
崇明島15年前的選擇,直到今天還在堅持,如今崇明仍然是上海區縣中不考核GDP的特例。
陸一:建立生態島以后,市里領導明確講,崇明你們不要再考慮GDP了。
現在黃春的蟹莊,除了螃蟹,池塘外面雞、鴨、鵝有都有了不小規模的舍棚,這里的一切成為市區朋友們的向往。
黃春:我現在在動員我兒子,不要到市區去了,就回來到崇明做農業。半年下來,他現在也能呆得住。
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開始意識到,當初的選擇,一路的堅守,帶給他們的是比短期快速發展更為珍貴的“未來”。
編輯:王家樂
關鍵詞:全文
2016-04-18 07:00:00
各位聽眾,早上好!今天是4月17號,星期日,農歷三月十一。北京晴轉陰,20度到10度。
2016-04-17 07:00:00
2016-04-16 07:0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