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2016-08-06 07:00:00 來源:央廣網
【發力供給側 創造新動能】聚焦去產能 “老”職工的新生活
央廣網北京8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鋼鐵、煤炭行業都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員工妥善安置成為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當中的重中之重。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發力供給側 創造新動能》繼續聚焦去產能,今天播出《“老”職工的新生活》。
作為去產能的兩大主要產業,鋼鐵和煤炭都是人員密集型行業。杭鋼集團生產了半個多世紀的半山基地徹底關停后,12000多名員工在半年時間里全部分流。杭鋼集團前團委辦公室主任吳洪彪也成為了分流安置大軍的一員,放棄了內部轉崗安置,他的選擇是自主創業。對于選擇自主創業的員工,杭鋼保留了他們的人事關系,并在6年內為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吳洪彪:我現在是做文創,第一個月利潤5000多塊錢。創業伙伴都是杭鋼的,我感覺人到中年了,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拼一拼,挺好。去感受一下不同的人生。
還有很多年輕人,與原單位徹底解除合同重新進入了人力市場。許多有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的地方政府也組織企事業單位積極為分流職工提供新的工作崗位。因為職業技能過硬,河南長葛的宋慧慧在回家兩個月后,重新進入崗前培訓,即將成為一名辦稅大廳的窗口人員。
宋慧慧:人家幫助下崗工人么這才聯系上我,專業也有點類似,主要是我也有會計證,所以這個工作才合適了。
此外,相關部門明確,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再就業有困難的職工,可實行內部退養。成立服務公司進行技術輸出,或者轉型新增非煤非鋼產業培訓老員工適應新崗位,同樣也是分流安置職工的重要途徑。河北小伙兒馬超作為一名大型礦業集團的員工,他背后有一只專業技術過硬的骨干團隊。自己的礦關了,技術還在,他在網上發帖征求煤礦托管訂單。
馬超:我們是集團內部整合的礦業工程公司,我們有資質、有技術,帶著技術出來干活兒,基本上就是用我們原班人馬。
不過,記者在采訪當中發現,勞務工等分流時,也往往會遭遇勞務派遣公司的推諉責任,造成職工利益受損。對此杭鋼的經驗是,聯合政府各部門形成督促合力。
杭鋼集團黨委副書記任海杭: 我們最多的時候有15個勞務派遣公司。當時就是政府組織開會,工商、稅務、法院這些都來了,十幾個部門,跟這些勞務派遣公司談,把責任劃分清楚,杭鋼是指導,主體是他們,督促他們解決。
而部分民營企業的用工情況則更為復雜,陜西省一位煤炭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私營企業分流職工的安置需要更多關注。
負責人:他們很多都沒有正常給交社保,都沒合同,現在就比較麻煩。具體人數那我們不知道,是人社部門牽頭。我們人社部門在一家一家的核實。我們(去產能目標里)戶數占三分之二,產能占二分之一是私營企業。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經預測,今年僅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就需要完成80萬員工的分流安置。人數眾多仍不免讓人聯想到“下崗潮”等詞匯。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人事勞動學院教授劉而鐸表示,勞動力市場已經與二十年前大不相同,此外,素有勞動力蓄水池之稱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也蓬勃發展,創造出的就業方式也遠比20年前更加多元。
劉而鐸:第三產業是公認的勞動力的蓄水池,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勞動力總量2012年年底就開始下降了,找工作(沒有那么難),這一次產能過剩勞動力還是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的。
編輯:付若愚
關鍵詞:全文
2016-08-04 07:00:00
2016-08-02 07:00:00
2016-07-31 07:0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