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福州5月20日消息(記者龔雯)作為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的重點活動,2025(第三屆)兩岸碳中和大會5月19日在福州舉行。

來自兩岸的2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行業代表,圍繞“可持續發展下的兩岸機遇與合作”主題,對兩岸碳中和領域政策協同、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等熱門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兩岸碳中和大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據介紹,該大會旨在成為兩岸業界有影響力的碳中和宣傳、交流與合作平臺,通過綠色低碳發展共識,將兩岸在能源、環保、科技等領域的智慧力量緊密相連,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氣候變暖給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有序發展帶來挑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根本性地解決環境問題需要‘雙碳’行動的加持,特別是碳中和的推動。”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

他深入剖析碳中和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以及碳中和目標下綠色科技的發展趨勢,指出世界經濟將從能源的資源型依賴走向技術型依賴。而實現碳中和,需要聚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迭代、完善新能源產業供應鏈、構建全新治理體系和市場機制。

臺灣“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就“兩岸碳中和卓越指數與臺商的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提出了兩岸攜手推動碳中和的新思路。

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等主辦單位在現場發出《兩岸企業碳中和綠色行動福州倡議》,呼吁兩岸企業踐行綠色承諾。倡議指出,兩岸同根同源、命運與共。在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碳中和不僅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更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歷史機遇。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更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力量。

19日下午,企業、行業代表進行產業鏈降碳案例分享交流(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現場,企業、行業代表們就氣候變遷的調適與順應、傳統能源化工企業綠色新質生產力創新、智慧制造下的節能革命等主題進行交流,還分享多個企業降碳、綠色轉型升級案例。臺灣新龍光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廖珹君講述了可發性聚苯乙烯產業鏈降碳的案例,“石化來源、塑化政策、回收率低、相關配套措施、企業和群眾認知等方面都是影響因素,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這類產業還有很多要解決的議題,值得兩岸從業者共同探討,相互學習。”

大會還就“綠色科技創新”“兩岸零碳園區建設”等議題展開專題研討。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