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石成金 聚鏈成勢
——我市硅產業的鍛造之路

5月8日,三明正元化工有限公司制漿車間內,機器轟鳴聲不斷。工人們嚴守白炭黑生產流程,熟練操作壓濾機卸料,全力以赴趕制省內外訂單。作為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該公司建有3條硅酸鈉、5條二氧化硅生產線,年產能分別達20萬噸、15萬噸。

閩西北群山環抱中,三明這座“綠都”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石英礦資源,在硅產業的賽道上一路疾馳。

三明石英礦保有資源儲量3314.25萬噸,遠景儲量達1億噸。近年來,三明市立足資源稟賦,委托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編制《三明市硅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3年—2028年)》,為產業發展精準導航。

資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目前,全市已集聚48家硅產業生產型企業,涵蓋白炭黑、金屬硅、有機硅等產品,形成從石英礦開采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全鏈條規上企業產值約92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

創新驅動

提升核心競爭力

5月12日,沙縣高砂工業集中區,福建同晟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車間內,煅燒、壓濾、包裝等各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一袋袋白炭黑整裝待發,即將“奔赴”江浙沿海市場。

“整個廠每天生產約150噸白炭黑,訂單常年穩定。”同晟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陳欣鑫說。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浪潮中,這家福建省專精特新企業如何逐浪前行?

答案在“開拓新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發展密碼里。

近幾年,公司斥資1000多萬元用于精細二氧化硅的研發和工藝改造,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作為國內“蓄電池隔板(隔膜)用二氧化硅”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同晟一舉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蓄電池容易受到腐蝕而損壞,加入二氧化硅做成的鉛酸蓄電池PE隔板,就像給電池中的鉛塊穿上了衣服,抵抗腐蝕,延長電池壽命。”陳欣鑫表示,目前公司已取得87項自主研發專利,并與國內多家蓄電池龍頭企業達成合作。

沿著沙溪河驅車前行,不到10分鐘,便抵達三明正元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熱火朝天,實驗室里同樣繁忙,工作人員專注檢測水玻璃的摩爾濃度,嚴格把控產品質量。

2023年,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12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涵蓋力學、理化、拓展等功能實驗室。“與中南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優化碳化法工藝,只為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公司副總經理曾鵬飛道出企業發展秘訣。

作為國家級高新企業,正元化工每天有3條硅酸鈉、5條二氧化硅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2024年總產值突破10億元,其中海外銷售額占比近30%。

近年來,三明市打出“組合拳”,推動企業釋放產能,引導產品升級,促進硅產業與氟、碳、鈣等產業融合。依托高校和骨干企業建立聯合研發平臺,對接行業協會與科研院所,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

優化服務

助力企業騰飛

5月12日,沙縣區高砂鎮,格拉斯食品添加劑建設項目現場一派繁忙。嶄新廠房林立,工人們緊張有序地安裝、調試設備,為即將到來的試生產全力沖刺。公司建設的年產1.2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硅研磨生產線,全面投產后預計年新增產值1億元。

“從項目落地到試生產,不到半年!當地政府全方位的服務,讓我們對企業未來充滿信心。”委內瑞拉客商艾德加贊嘆道。他看中沙縣硅產業的集聚效應,果斷將企業從江蘇遷至三明。

作為正元化工的下游企業,格拉斯食品添加劑項目的落地,正是“以商招商”的生動實踐。正元化工為其供應大部分原材料,兩家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以商招商’的關鍵。”高砂鎮黨委書記張偉介紹,鎮里成立工作專班,從征地拆遷到證照辦理,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助企業跑出發展“加速度”。

如今,高砂工業集中區已成為硅產業高地,全鎮白炭黑獲批產能32.5萬噸,占全國六分之一。8家規上企業2024年完成稅收8061萬元,同比增長45.16%。

沙縣區對硅基材料特色產業的培育不遺余力。硅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和協會積極協調和幫助企業解決具體問題,相關支持政策、專項補助資金相繼出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筑巢引鳳,讓越來越多的鳳凰翩然而至。目前,全市匯聚16家白炭黑企業,建成產能占全國約三分之一,年產量達75萬噸,成為全國重要的白炭黑生產基地。產品不僅暢銷國內,更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品質與規模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延鏈補鏈

打造產業集群

5月13日,永安市小陶鎮,嘉翔(福建)硅業有限公司廠區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忙著進行設備安裝和接電工程。

“設備更新項目完成后,將開展單機試車、聯動試車、帶料試車,預計6月底開啟試生產。”總經理朱豐湖指著嶄新的設備說,項目建成后,綜合能耗降低、碳排放量減少,產能提升60%,生產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永安市小陶鎮擁有2.3億噸探明石英礦儲量,已形成石英砂加工—白炭黑深加工產業鏈,鏈條結構持續優化升級。這里12家硅產業企業2024年年產值約6.2億元,稅收超2700萬元。

“我們錨定硅資源優勢,向新材料產業發力,

深挖光伏玻璃、食品添加劑二氧化硅等中下游項目,全力沖刺百億產業目標!”小陶鎮人大主席蘇程斌信心滿滿。

目光轉向寧化縣新材料產業專業園區,福建納新硅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熟練地進行產品生產、打包作業。這家總投資5.1億元的企業,以三明白炭黑為原料,主營氣相膠、混煉膠等產品。

“今年一季度訂單量6000噸,產值近1.2億元!”總經理孫強介紹。作為寧化首個硅膠規上工業企業,下游客戶超千家。公司不僅為寧化本地10多家企業提供原材料,還發展成為集硅膠材料生產與上下游產業鏈產品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產企業。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寧化縣以納新硅業為龍頭,成功吸引12家硅基新材料產業鏈企業入駐園區,其中9個項目已投產。去年,園區內4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達3.58億元。待12個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產值有望突破5億元。

從企業到園區,再到全市布局,三明聚焦綠色發展,提升金屬硅行業集中度與能效水平,引入有機硅龍頭企業,補齊短板,構建了從石英砂到金屬硅、有機硅單體、有機硅產品及下游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大步邁向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記者手記

閩西北山城三明,正以“點石成金”的魄力,將億噸石英礦轉化為硅產業騰飛的堅實基石。實踐證明:堅持“強龍頭、補鏈條”,綠色轉型與創新求變,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同時,有關部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問需于企,精準施策,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兼顧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硅產業方能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突圍,成為三明工業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徐爾文 吳偉 鄒雯 雷露微)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