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條循環鏈 成就“綠富美”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高優蔬菜種植示范片(記者 梁健 攝)
春耕時節“春收”忙。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平和縣山格鎮現代農業產業園,三美村的千畝蔬菜基地迎來采收熱潮,蔬菜批發中心內,新采摘的苦瓜正被裝箱發往長三角。與此同時,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的沼液灌溉系統將養殖場的糞污轉化為液態肥輸送到田間,有機肥生產線將蜜柚廢果“淬煉”成再生資源……這個平和縣蔬菜種植重鎮,通過構建“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循環體系,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
在當地“種養加一體化”指揮部的展板上,數據、流程寫得清楚,產業閉環看得明白:13家規模養殖場養殖1.3萬頭生豬,通過智能管網系統日均可輸送約110噸糞污沼液至沼液處理中心;每年約4萬噸沼液經廈門海洋三所菌種發酵后,化作滋養8000畝蔬菜基地的“營養液”;巴威生物科技的2條生產線每年可將1.2萬噸廢果與豬糞轉化為有機肥,既反哺本地農田,又通過“山海協作”輸往龍海蟶田。
“每個環節的廢棄物都成了下個環節的原料。”山格鎮黨委書記楊龍坤介紹,產業園已形成“豬—沼—菜”“果—肥—硅藻”“蟶殼—鈣肥”這三條循環鏈,構建起跨縣域的生態農業大循環系統。
這種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讓傳統農業迸發新動能。三美村示范片內,轉型果農林國平的大棚里掛滿第二季苦瓜,一旁的沼液灌溉管道隨開隨用!坝糜袡C肥每畝省246元,蔬菜品質還更好。我一共5畝地,改種蔬菜后,去年多收了9萬元。”林國平的小賬本印證著循環農業的經濟大賬。據悉,去年產業園里的147戶轉型農戶,帶動稻菜輪作畝均收益突破4萬元,較傳統蜜柚種植增收1.5倍。
在巴威生物科技車間,蜜柚廢果與豬糞經生物酶解技術處理,可轉化為有機肥。鎮干部曾景輝算起生態賬:“年處理沼液4萬噸,可替代化肥約1000噸,全鎮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备畹氖强鐓^域循環——輸往龍海的有機肥培育硅藻降低了蟶農養殖成本,返銷的蟶殼又成為果園鈣肥補充。這種“互為源頭、互為終端”的閉環,讓山格鎮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山海協作的橋梁。
科技創新體現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三美養殖核心區的3400立方米沼液儲液池,采用廈門海洋三所菌種,將發酵周期縮短至30天;蔬菜大棚的恒溫系統縮短了蔬菜的生長周期。曾景輝翻著臺賬說:“近年來,全鎮退果還耕8000畝,新建的4個千畝示范片,在科技的加持下,經濟效益顯著增加!
暮色中的產業園燈火通明,映得有機肥發酵罐的金屬外殼光彩熠熠。在新陂村的稻菜輪作田里,剛收完辣椒的農戶吳天德打開沼液灌溉管道的開關,液態肥順著溝渠流向菜畦。“以前養豬場的糞污和果園的廢果是污染源,現在都成了‘營養庫’!闭f著,他彎腰抓起一把黝黑的土壤。
“我們要用‘種養加一體化’的實踐,走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蓖B片的蔬菜大棚,楊龍坤信心滿滿。(記者 楊婉真 通訊員 張可杉)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