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歌,兩岸同心。5月17日至19日,以“文化共情、民族共興、發展共融”為主題的第十七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匯”2025第二屆海峽兩岸各民族歌會在福建福鼎硤門畬族鄉柏洋村舉行。來自福建、臺灣、山東、貴州等地的400多名嘉賓及各民族合唱團代表齊聚一堂,攜手演繹各民族經典曲目,以音樂為媒,用青春活力展現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魅力,用青春之聲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樂章,共敘兩岸情誼。
活動現場(易嚇清 攝)
本次活動以合唱藝術為紐帶,通過文化研討、音樂沙龍等多元形式展現兩岸文化交融與畬族鄉發展成果。5月18日,“兩岸各民族音樂沙龍”率先拉開序幕,精彩的音樂與舞蹈展演令現場嘉賓沉浸于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中。當天下午的海峽兩岸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會上,兩岸專家學者圍繞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展開深度對話。
活動期間,嘉賓們實地參觀了柏洋孝文化主題公園、共同富裕展示館及漁井村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深入了解硤門畬族鄉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創新實踐。福建省音樂家協會(柏洋村)合唱基地作為兩岸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進一步凸顯了藝術在推動區域發展中的紐帶作用。
活動現場(易嚇清 攝)
柏洋村是閩東首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千萬的“明星村”、閩東鄉村振興樣板村。2024年,全村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6.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7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07元,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文明村等榮譽,成為一個集工業、農業、旅游、商貿、文化等為一體的富裕文明新農村。
本屆歌會也為兩岸同胞搭建了情感共鳴的藝術舞臺,傳播海洋文化、閩臺文化,深化兩岸青年互動與文化交流,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鼎臺兩地隔海相望,具有同根同源、同名同姓、同文同種等特點。自佳陽畬族鄉雙華村和太姥山鎮財堡村被確定為“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以來,以促進閩臺民族融合發展為特色,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二月二”會親節、海峽兩岸各民族歌會、高校鄉村振興校地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旅游、經濟交流與合作,兩地人員互訪,經貿互通,文化互融,臺灣同胞熱情參與,成為兩岸同胞共敘親情、共謀發展的窗口。
活動現場(易嚇清 攝)
本次活動通過合唱藝術這一跨越語言與地域的共通形式,全方位展現福鼎市在推動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及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福鼎市以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動力,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創建“山海融合鄉村振興”示范縣為抓手,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整治人居環境,打造全域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本次活動由中國文聯港澳臺辦公室、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易嚇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