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清黃檗山新發現北宋摩崖石刻
為北宋名士沈紳題刻,距今近960年
藍色字為新發現的北宋摩崖石刻。
近日,福清市組織文保人員對黃檗山摩崖作清理保護時,在一塊刻有“龍湫”二字的石碣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北宋摩崖石刻,這有可能是黃檗山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這塊位于黃檗山龍潭入口的巨大石碣,表面刻有“龍湫”二字,右署“郡丞葉嗣昌書”,左書“住山釋元恭命工刊”。據考證,葉嗣昌為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進士,南宋嘉定五年(1212)任興化軍知軍。
文保人員在清理保護工作中發現,“龍湫”石碣右高左低,石面不平。隨后,在對“龍湫”石刻描紅作業時,文保人員發現“龍”“湫”之間有“沈公儀”“觀”四個小字;仔細清理后,發現石碣底部還有“穎、辛、二日”四字。這表明,葉嗣昌的“龍湫”題刻,是在鏟去原有石刻后重新刻成。
經福清市文物專家考證,“沈公儀”為北宋名士沈紳,字公儀,會稽人,北宋景祐五年(1038)進士,北宋熙寧元年(1068)任福建提刑司文臣提刑。新發現的石刻或題刻于沈紳任職福建期間,距今近960年。相比黃檗山已知的北宋熙寧二年(1069)福清縣令與“丕績師”的龍潭石刻,沈公儀題刻或為黃檗山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黃檗寺志》記載,明朝天啟元年(1621),葉向高在龍潭建“作霖亭”,亭址旁即為“龍湫”石碣,但未有記載沈公儀題刻。從殘留的“沈公儀觀”四字分析,沈公儀到黃檗山,有可能是“觀瀑”。有趣的是,這塊石碣另一面的摩崖石刻,就是民國年間福清縣長徐征祥所題榜書“觀瀑”二字,與之正好呼應。
福清市文物專家表示,沈公儀以好游聞名。北宋熙寧元年(1068),沈公儀曾與程師孟、陳襄等人游福州烏石山,在先薯亭邊、華嚴巖側留下“程公闢、陳述古、沈公儀、湛仲謨、劉執中、杜伯通、馬損之,熙寧元年冬游”的石刻;此外,他在仙游九座寺和鼓山絕頂峰的題刻,均展現了其作為北宋文臣的文化修養與地方關懷。(記者 王光慧/文 受訪者供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