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作為廣東“海洋大市”,惠州率先探路海岸線精細化管理。5月11日,記者從在惠州環大亞灣新區舉行的學習貫徹國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暨落實《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已于4月1日出臺實施。這份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國家海洋局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等單位歷時兩年多編制的規劃,是廣東沿海地級市首部關于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專項規劃。
根據該規劃,惠州“藍色引擎”環大亞灣新區將形成“一軸、一帶、四灣、多島”的海岸帶空間結構,建設綠色海岸、現代海岸、活力海岸,打造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珠三角生態型濱海旅游度假區、惠州市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示范區。
該規劃劃定了港口航運區、旅游休閑娛樂區、海洋保護區、保留區等7類海域基本功能區,并在海岸帶生態保護、空間資源管制、景觀系統管制、公共空間管制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和指引。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是廣東唯一入選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地級市,大陸海岸線長度、海域面積分列全省第五、六位,擁有全國唯一的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唯一的雙海灣半島(紅海灣、大亞灣),廣東唯一的內洋(考洲洋),海岸帶管理尤顯關鍵。
“根據規劃,在海岸帶保護與利用上,將堅持陸域和海域在發展定位、空間規劃、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安全防災等方面充分銜接,實現陸海統籌、多規合一。”環大亞灣新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