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充當橋頭堡角色。圖為大灣區鏈條上的蛇口片區。 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據南方網報道,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一時間“粵港澳大灣區”這個詞,熱得燙手。
深圳如何融入灣區時代?
在采訪中,眾多專家都指出,深圳要發揮自身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與毗鄰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進行緊密合作。另外,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作為深港合作和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將能有效提升灣區的對外開放水平。而在大灣區建設方面,也必須補齊一些短板,比如在灣區城市的互聯互通方面,目前存在著行政界線明顯的問題,需進一步提高互通互聯,要讓人流、物流、信息流感受不到阻斷,加快區域融合。
1 灣區戰略
大灣區概念打開深圳想象空間
在采訪中,多位專家和學者都向記者提到一個事實: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導者。早在10年前,就有學者提出這一概念。2013年底,深圳市政府提出發展灣區經濟,2014年“灣區經濟”被首次寫入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稱,深圳將依托毗鄰香港、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優勢,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構建“灣區經濟”。
但很快,深圳便發現這個格局并不足夠。
“從地理角度來看,深圳灣區和珠三角、港澳等城市相互銜接。只講深圳不夠,必須放大范圍,把珠三角和港澳都結合起來。”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譚剛說。
深圳如何在更大的戰略格局中確立更高的目標追求,大灣區戰略打開了想象空間。譚剛表示,2016年深圳和香港兩個城市加起來的經濟規模,和舊金山灣區前兩年的經濟規模不相上下。在產業方面,珠三角地區有以深圳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及先進制造業,香港則有金融業,加上廣州的貿易和物流,足可與全球世界級灣區的經濟相媲美。
談到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和作用,多位專家在采訪中表示,深圳是其中最為特別的一個城市,第一,毗鄰香港;第二,科技產業創新能力在各城市中實力最強;第三,科技和金融要素能夠緊密結合,而這也是深港合作的優勢和互補性所在。
2 深港合作
“科技 金融”將成大灣區獨特風景
2017年首個工作日,深港兩地簽署《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競爭版圖新亮點的標志性事件。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說,香港的創科界、海外科研機構及創科投資者十分重視香港與深圳在創科事業上的合作潛力及重大協同效應。
在香港與深圳合作的背后,則是近些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崛起。2016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約50%,占全國一半。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紐約、舊金山這些灣區比最像舊金山,深圳近幾年積極對標舊金山灣區,希望以深圳灣、前海灣等地區為依托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個對標硅谷的全球科創中心。
“未來,深圳與香港的結合將更多承擔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東莞以及廣州東部等地區將更多承擔制造業的角色。”孫不熟表示。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提到,深圳在大灣區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地理位置毗鄰香港,而深圳和香港的對接主要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加上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對接,“科技和金融是灣區里面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這方面可以比擬舊金山灣區”。
“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將會產生極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廣東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活力很強,港澳地區開放度極高,國際資本大量流動,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區域資源和要素重新整合,整個區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并將輻射周邊城市,其全球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表示。
郭萬達提到,深港這兩個城市,通過便利的基礎設施的連接成為一個生活圈,從而形成更大的都市圈。“香港人每天通關中70%-80%的目的地都是深圳,另外,深圳與香港的結合還具有進一步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帶動東莞、惠州以及其他城市,形成更大的都市圈,在這一點上深圳的特點也是比較特別的。”
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以香港回歸20周年為契機,將全方位加強與香港在經貿、金融、教育、科技等各領域合作,謀劃啟動一批重大合作項目。
3 前海蛇口
大灣區對外開放“橋頭堡”
推動深港合作,自貿區需發揮橋頭堡角色,而灣區這一概念,本身就承載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使命。“始終在全球坐標系下謀劃開放布局,把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塑開放發展新優勢的重大戰略,以創新投資貿易規則為突破口,以構建新的戰略通道為抓手,以區域協同聯動為支撐,實現更高水平內外聯動和雙向開放”,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樣寫道。
對此,孫不熟表示,灣區是一個海洋色彩非常強烈的地理概念,灣區經濟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其興衰高度依賴國際貿易體系。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經濟區,確定為“灣區經濟”后,未來會承擔更多的國際化職能,將與東京、紐約、舊金山等世界一流灣區經濟帶正面競爭。
基于這一屬性,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則自然成為粵港澳灣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郭萬達表示,自貿區是灣區中很重要的形態,既是經濟形態,也是體制機制的新形態,承擔了對標國際自由貿易規則、體制機制改革、對外開放的作用,產業上強調金融服務、物流等,制度定位、產業定位都比較高。
數據顯示,在制度創新方面,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在全國率先形成與開放型經濟體系相適應的新體制、新模式,2016年新推出106項改革創新成果和93項改革創新案例。
對自貿區來說,要加快制度創新與對外開放步伐,才能提升灣區整體的開放程度。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突出制度創新核心任務,對照最高標準,加大投資貿易規則、跨境金融等創新力度,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打造深港基金小鎮,全年新引進港企2000家以上、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團隊80余個。推進桂灣金融先導區等建設提速,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以上。
在依靠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投資等合作,拓展駐外經貿代表機構服務職能,推進中白物流園、印尼深圳產業園等境外園區建設,支持企業參與巴林、斯里蘭卡、吉布提、土耳其等國家港口建設運營,加強與沿線節點城市的合作。
4 淡化邊界
加快區域交通互聯互通
灣區強調高度區域融合,淡化區域間的行政邊界,實現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的自由流動,無論是與周邊城市的融合,還是對外的開放,交通的互聯互通都是基礎條件,而這也是深圳長期以來存在的短板。深圳與香港、東莞、惠州,特別是珠江西岸的中山、珠海等城市在交通方面還遠未達到一體化的程度。
“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灣區的基礎,這方面如無法實現,其余措施也是空談。正如人們去到舊金山灣區,一般感覺不到舊金山、帕羅奧圖、山景城、圣何塞、奧克蘭、伯克利之間的行政邊界,不同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機會、消費水平、房價等方面的差異很小,十分接近均衡發展的形態。”孫不熟表示。
不過,他表示,隨著深圳這幾年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珠三角形成了廣州和深圳兩個交通樞紐,而未來在灣區中也可能形成多個樞紐和中心。深圳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深圳將打造航空、鐵路、海運3個交通樞紐。
郭萬達也表示,深圳在交通樞紐方面已有很大的提升,以前不是樞紐,現在和周邊城市連接的軌道交通也都在規劃和進行中,在珠江東岸已是一個重要的樞紐和節點城市。
在深圳已經開通的市域軌道交通中,廈深鐵路、廣深鐵路、廣深港客專已在深圳交會,打開了深圳向東、向北的戰略通道,有效連接東莞、廣州、惠州惠陽以及粵東地區。已經動工的贛深客專也將使得深圳與惠州、河源城區構成“半小時交通圈”,打開深圳東北向發展通道。另外,數條城際軌道也已動工或得到支持,穗莞深城際鐵路已動工,深惠城際也有望盡早開工建設。
在深圳長期無法聯系的珠江西岸方面,深中通道已經開工,將有效打通深圳與珠江西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另外,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的鐵路大動脈——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也有望今年內開工建設,中山、江門、粵西等珠江西岸廣大地區將納入深圳的經濟腹地。
不過,孫不熟提到,珠三角城市群與舊金山灣區相比,仍存明顯的行政邊界,不同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房價等方面差異很大,說明珠三角城市群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格局。
究其原因,交通基礎設施連通程度過低首當其沖。在打通深圳與周邊城市的“任督二脈”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顯然還有不少文章可做。郭萬達表示,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深港之間的無縫對接,比如修建港深西部快軌;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珠江東西兩岸的連接,“應該再大膽一些,超前規劃交通基礎設施,關鍵在于讓軌道交通沿著灣區進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