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產業是山東省臨沭縣的傳統支柱產業,培育了史丹利、金沂蒙、福瑞達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33家,臨沭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園于2018年6月被省政府認定為山東省第一批化工園區。近年來,臨沭縣緊緊圍繞打造臨沂東部產業新高地的戰略定位,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實現產值137.5億元、稅收4.35億元,新型肥料產業集群獲評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業集群。

  工會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服務企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臨沭縣始終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工會組織建設,積極搭建組織體系、優化服務機制、發揮工會作用,引導廣大職工當好主人翁、勇做主力軍,有力推動了企業創新發展、產業做大做強。

  建體系,織密工會組織“一張網”

  臨沭縣堅持黨建帶工建、工建服務黨建的黨工共建思路,將工會建設與企業黨建、園區黨建有機融合,切實加強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完善化工園區工會組織體系,工會組織引領力實現了新提升。

  組織共建,讓工會“有權理事”。將工會組建納入企業黨建考核內容,以經開區黨工委為核心、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黨建工作聯席會議為紐帶,根據企業規模,通過抓大、圈中、蓋小,探索“點、線、面”相結合的建會模式,強力推動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實現應建盡建。

  隊伍共育,讓工會“有人管事”。堅持“專兼掛”相結合,從縣總工會選派1名黨組成員、正科級領導干部兼任化工醫藥工會聯合會主席,經濟開發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和大企業工會主席兼任副主席,選配3名優秀黨員骨干充實到工會干部隊伍,并建立工會干部選拔任用、表彰獎勵機制,激發干事創業積極性。

  陣地共用,讓工會“有處辦事”。堅持“會、站、家”一體、線上線下協同,建立縣、鎮、企三級職工之家,打造“十五分鐘服務圈”。在縣經開區高標準建設3000余平方米的化工醫藥工會職工之家,設置心理咨詢、工匠培訓等8個特色功能室,實現了陣地共建、資源共用、服務共享;推進“互聯網+工會”建設,建立化工產業園網上工會平臺,實行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服務“一鍵通”,打造“指尖上的職工之家”。

  經費共享,讓工會“有錢干事”。實行黨建經費和工會經費統籌劃撥使用,縣財政每年拿出120余萬元,專項用于保障化工產業園區黨工組織運轉。建立對下補助機制,縣總工會每年將自留的20%經費返還化工企業工會,推行項目帶資金模式,讓更多資金留在基層、發揮作用。

  優機制,完善協調聯系“服務鏈”

  該縣堅持改革精神,運用制度辦法,打造“協調、協商、保障、救助”全方位的服務制度體系,統籌推進企業工會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健全聯席會議制度。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召集人,縣總工會、工信局等主責部門為成員單位,采取“定期”和“按需”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收入分配、維權幫扶等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確保工會工作落地實效。

  健全三方協商機制。成立勞動關系三方領導小組,對職工訴求實行動態監測,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引導職工積極參與民主管理,形成了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體系,創新開展“親情工資”“工齡工資”“集中要約”等服務模式,在有效化解突發性、影響深、難度大的勞資矛盾糾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和諧勞動關系得到鞏固發展。

  健全法治保障機制。把工會工作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高標準建設職工法律援助中心,整合司法、人社、工會等資源,統籌運用智慧調解系統、勞動關系管理信息系統、“分裁調”系統、微信公眾號、12351職工熱線五個平臺,精準實施“援調對接、裁調對接、訴調對接、聯動調解、內部自調、疏導調解”六個對接,實行調解、仲裁、訴訟一條龍服務,構建由政企聯合會、工商聯等多方參與的勞動爭議大調解工作格局,全力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健全幫扶救助機制。將職工互助保障工程納入全縣民生事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切實加大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力度;構建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和大病救助相結合的救助體系,扎實開展幫扶救助、“四季送”等活動,不斷增強職工的獲得感、歸屬感。

  強擔當,釋放企業工會“正能量”

  臨沭縣總工會全力實施工會賦能“三大工程”,引導支持廣大職工“穩就業、強素質、提效益”,在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發展穩定的主戰場上建功立業。

  招聘賦能穩就業。聚焦抓“六保”促“六穩”工作,充分發揮工會與職工群眾聯系緊密的優勢,建立“一對一”結對指導制度,實施“和諧同行”企業培育共同行動;積極搭建網上就業服務平臺,舉辦“春風行動”“戰疫情·助復工·穩就業”大型線上招聘活動,累計協調100余家企業提供工作崗位近8000個。

  培訓賦能強素質。依托臨沂市工業學校和史丹利、金沂蒙等化工行業的龍頭企業,建設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實施“金藍領”“師帶徒”培訓項目,建立首席技師、創新型班組評選制度,形成了以職業院校為龍頭、企業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職工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化工行業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創新賦能提效益。探索搭建職工“雙創空間”,聯合高等學校、職業學院和專業科研機構共建實訓平臺,培育勞模創新工作室10個、職工創新工作室23個;組織科學技術獎和技術革新獎評審活動,評選優秀成果264項,征集提案600余條,評選優秀提案120條,為企業增效12億元,縣政府根據實現的經濟效益給予獎勵。改進職工技能評價方式,推行技術比武常態化,建立平時量化考核機制,在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評選中向一線職工傾斜,率先落實各級勞模待遇,激發了職工的創新創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