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準發力 奔向全面小康 ——我省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日前,俯瞰位于臨城縣西部山區荒崗上的光伏電站。2015年被列為國家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的臨城縣,已建設總容量為170兆瓦的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和分布式發電系統,2120戶貧困戶因此實現脫貧。記者 趙永輝攝
核心提示
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實現這個宏偉藍圖,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困難的群體是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堅定信念、苦干實干,以必勝的信心、明確的思路、精準的舉措、務實的作風,組織動員全省力量,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在燕趙大地轟轟烈烈地打響——
太行山區,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這是產業扶貧結出的碩果;
拒馬河畔,淶水縣計鹿村四季圣誕小鎮歡歌陣陣,當地村民笑迎八方來客;
壩上草原,沽源縣錄園新村二期工程施工正酣,老鄉們將從“窮窩窩”搬進新民居。
……
火熱的攻堅現場,群眾的殷切期盼,為河北省脫貧攻堅戰寫下了生動注腳。昔日貧瘠的土地正在煥發勃勃生機,信心和希望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成果顯著,數據喜人。今年前三季度,6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7元,同比增長1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初步評估,今年2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1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目標任務能夠完成。
精準扶貧搞好頂層設計
“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力度,把精準要求落實到脫貧攻堅全過程,確保2018年實現全省基本脫貧目標。”10月17日,第三個國家扶貧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慶偉對河北省2016年脫貧攻堅獎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作出批示。
近年來,全省干部群眾攜手向貧困宣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平均每年減貧100萬人左右,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12年的5274元,增加到2015年的7971元。
今年出臺的《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河北省今后五年的脫貧目標,并確定了“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的總體思路。河北省將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龍港流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為主戰場,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培育發展富民產業為主攻方向,聚焦“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河北當前還有310萬貧困人口,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
翻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今年以來的調研行程,扶貧開發工作成為貫穿行程的一大主題:新年伊始在阜平縣進行駐村聯鄉(鎮)幫縣蹲點調研,直接感受山區群眾的生活,深入了解扶貧工作開展情況;赴淶源縣、易縣、淶水縣,觀摩京西百渡旅游項目,考察旅游扶貧情況……
這是聚焦精準、注重實效的決策部署——
去年底召開的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措施之精準、問責之嚴厲、力度之大,顯示出河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今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河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填補了河北省農村扶貧開發方面的立法空白,標志著河北省農村扶貧開發走上法治化軌道。
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扶貧專項文件。《關于加快山區綜合開發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方案》《河北省“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實施意見》《河北省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脫貧攻堅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等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密集出臺,并轉化成生動實踐。
精心選派一支支駐村工作隊。2.2萬余名駐村干部奔赴全省最貧困的鄉村,到脫貧攻堅戰場建功勛,把成績體現在貧困群眾的笑臉上。
這是大力度、超常規的民生投入——
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貧困地區普通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補助標準提高50%,前三季度開工建設貧困地區普通公路1042公里、縣域通道1212公里。加快貧困地區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推進農田“五小水利”等工程向貧困村傾斜。制定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升級專項規劃,重點推進南部地區42個貧困縣、910個貧困村的電力設施建設,實施北部地區2700多個農網升級改造項目。
織好織牢政策兜底保障網。全省實現農村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動態管理,低保標準全部達到2855元/年以上。扎實推進教育扶貧,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對在省內公辦普通高中、中職學校、普通高校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進行資助,實現“三免一助”全覆蓋。提升醫療保障救助水平,今年8月1日起,基本醫療保險取消門診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70%,住院報銷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為90%。
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截至目前,共啟動31個縣、15.2萬人(貧困人口9萬人、同步搬遷6.2萬人)的搬遷工作,超出計劃數2.6萬人,189個集中安置項目全部開工。
產業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發展富民產業,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
對有勞動能力的139.5萬貧困人口,河北省通過培育特色產業項目和就業創業服務增強內生動力,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窮山村迎來觀光客,張紅海越干越有勁頭。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淶水縣計鹿村貧困村民張紅海掘到了旅游發展的第一桶金——依托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的金字招牌,他家剛開張的農家樂迎來八方客,7天純收入近萬元。按照這個勢頭,張紅海一家脫貧指日可待。
在淶水縣、易縣、淶源縣三個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旅游扶貧是省委、省政府推進產業扶貧的有效抓手,將扶貧攻堅、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山區綜合開發相結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全省旅游業帶動15萬貧困群眾就業,促進6萬多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小蘑菇種出大名堂,張彥軍越活越有奔頭。在日前舉辦的阜平縣第一屆食用菌招商洽談會期間,阜平縣駱駝灣村村民張彥軍承包的菌棚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客商。數據顯示,這次洽談會共吸引了全國56家菌類產品企業參會,達成投資意向1.5億元。
截至目前,阜平縣共引進組建龍頭企業10家,發展食用菌基地園區44個,建成大棚2500個,帶動群眾4000多戶參與,其中貧困戶3000余戶,預計每戶年均增收2.75萬元。河北省近年來大力推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重點發展設施蔬菜、林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預計今年帶動72萬人脫貧。
產業扶貧,是河北省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激發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實施電商扶貧,在貧困縣建設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在貧困村建設電商服務站,預計今年帶動12萬人脫貧。
實施光伏扶貧,年內已申報光伏發電規模295萬千瓦,在1000個貧困村每村建設一個100—5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預計今年帶動近9萬人脫貧。
實施家庭手工業扶貧,已發展160個貧困村,從業人口2萬人,預計今年帶動5萬人脫貧。
實施就業創業扶貧,制定了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就業、積極開展就業轉移等10項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招收貧困家庭子女,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截至目前,全省各級扶貧龍頭企業達2.1萬家、農民合作社達10.1萬家,新型經營主體對貧困戶帶動率達50%。
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河北省引導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堅定信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增強內生動力,不斷強化發展能力,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創新機制增強群眾獲得感
“我吃了半輩子的苦,現在終于嘗到了生活的甜……是黨的扶貧政策幫助我過上了幸福生活。”日前,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發言時,隆化縣南營村貧困群眾龐瑞的臉上幸福滿滿。
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龐瑞加入了村蔬菜合作社。依靠“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機制,他順利貸款5萬元。靠著這筆錢,再加上向親戚借的錢,他建起了6個冷棚,種植錯季蔬菜。今年以來,6個冷棚已實現純收入2萬元。在不追加投入的情況下,冷棚還可以用3年。龐瑞笑稱,他家有了“綠色銀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越往后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采用常規思路和辦法、按部就班推進難以完成任務。
新任務需要新理念,新挑戰求索新實踐。河北省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扶貧機制上改革創新,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獲得感,從越來越鼓的腰包傳遞出來。完善股份合作利益聯結機制,推廣“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股份合作模式,使貧困群眾成為收租金、領薪金、分股金的“三金”農民。截至目前,全省貧困地區股份合作制企業達4500家,覆蓋帶動貧困群眾45萬戶。同時,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實現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雙受益。
獲得感,從貸款難易的變化折射出來。河北省探索金融扶貧機制,實行政府搭臺增信、銀行降檻降息、企業農戶承貸、保險兜底保證。今年前10個月,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82.72億元,惠及貧困戶80.1萬戶。建成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2個、市級平臺9個、縣級平臺62個,撬動220億元社會資金投入脫貧攻堅。
獲得感,從涉農資金的使用彰顯出來。河北省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機制,出臺《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實施意見》,資金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62個貧困縣,允許貧困縣打破條塊界限、自主安排項目,集中財力辦大事。截至10月底,全省已整合涉農資金69億元。
一串串溫暖人心的數字背后,是貧困群眾越來越強烈的獲得感。
全面小康,要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如今,美好的圖景即將變成現實。
號角吹響,決勝在即。燕趙兒女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記者潘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