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工匠”黃浩軍

黃浩軍及其工作室所獲得的部分榮譽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創新,就是操點心的事兒。”40年來獲得發明技術專利40項、攻克技術難題上千起的“電力工匠”黃浩軍如是說。
在國網鄭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黃浩軍工作室里,自封口式軟梯支架、復合絕緣子帶電更換支架、等電位防人身墜落保護裝置、導地線牽引繩拉力實時無線檢測儀、安全防護網承力繩實時張力檢測、導地線LED夜間弧垂激光觀測儀等整齊排列,也見證著一位“電力工匠”的創新歷程。
在創新過程中,“操心”是黃浩軍常說的秘訣。“創新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但是不操心就沒辦法了。”
黃浩軍通過“操心”來實現創新的故事數不勝數。有一個晚上,他下鄉途中發現,行車師傅、搶修人員等根本看不見前方或上方有導線,這容易發生故障,造成人身傷害。這個問題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也就是他所說的“操上了心”。
于是他開始研究電力設施防碰撞警示燈,第一次他利用反光板的原理,制作了警示牌,掛在導線上。后來,他發現若導線離地距離近,會對大卡車造成故障,就改用電扇的原理制作成防碰撞警示燈。不過,在無風的情況下,警示燈不容易被發現,他又進行改造,最后利用警車警示燈的原理,設計成防碰撞警示燈。
在帶電工作中,有很多需要跨越鐵路、河流、高壓線路等的作業環境,所用的絕緣繩索等工具,如果由人工進行拋擲,費時費力。見到問題就銘記在心的黃浩軍又開始琢磨起來,后來他發明了氣體拋繩器,僅“砰”的一聲,所需繩索就會輕松跨越障礙物。
在跨越京廣高鐵的施工中,黃浩軍發明了電力施工用的數字型拉力檢測儀,該項發明填補了國內電網建設中的多項技術應用空白。“高鐵人命關天,我絕對不允許一個螺絲有誤差,每處受力點必須用數字說明。”黃浩軍說。
“我不會生產橫桿,也不會制作警燈,但是一碰到問題,我就會記在心上,然后在工作中把不同的部件組合起來,并且不斷優化,這就形成了創新。”看到自己的小發明能為班組員工帶來方便,工作效率成倍提高,黃浩軍真切地感受到創新的力量,把精力越來越多地投入到解決鄭州甚至全省輸電線路帶電作業領域的難題上。
黃浩軍并非人們想象中的創新天才,事實上,他只有初中學歷,他的發明創新全是憑著不服輸的個性在工作中鍛煉出來的。在上世紀70年代末剛參加工作時,不管多忙多累,他總要擠出時間鉆研專業技術。短短兩年,他就熟練掌握了線路帶電作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維護技巧。24歲時,他獲得人生第一張獎狀--線路帶電作業鄭州市第一名,而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先后出版了《電力搶修典型施工手冊》《帶電作業操作方法》等書籍,本人也榮獲河南省總工會“青工能手”、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等榮譽稱號。2014年,他代表河南省電力公司參加國網運檢部組織的帶電作業創新工器具及優秀論文展示會,同時囊括一、二、三等獎。
“讓不會干的會干,不能干的能干,讓會干的敢干,敢干的精干。”黃浩軍在不斷探索創新的同時,也注重技術、方法尤其是創新意識的傳承和發揚。據統計,自2006年以來,他先后被省公司派駐到周口、信陽、濟源、商丘等供電公司,開展帶電作業技術推廣應用,培養出帶電領域省公司勞模近10人、技師47人。
編輯:
李行
關鍵詞:
創新;工匠;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