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廳廳長馮艷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 整體提升支點創新策源力
憑借突出的科教人才優勢,湖北在國家科創版圖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瞄準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湖北如何更好實施科創引領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創新策源力?長江云新聞推出系列報道《牢記囑托 建成支點·廳局長訪談》,第二期獨家專訪湖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馮艷飛。
湖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馮艷飛
夯實支點創新策源力量根基
問:省委圍繞支點建設部署“七大戰略”,強調要科技先行,深入實施科創引領戰略。請問,這一戰略的提出是基于哪些考量?
答: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金字招牌,支點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都要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王忠林書記在“新年第一會”上強調,湖北要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首先必須在科技創新上奮勇爭先;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首先必須在科技創新上擔當戰略支點。
省委把“科創引領戰略”放在七大戰略的重要位置,目的就是要以科技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支撐引領能級跨越、產業倍增、區域聯動等戰略實施,增強支點建設的后勁。
在總體安排上,提出分步走的目標和體系化任務布局。(比如)在目標上,提出到2027年創新策源力顯著提升,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到2035年成為世界原始創新策源地、全國成果轉化優選地、全國創新生態高地。同時,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了力量建設、空間布局、科技攻關、成果轉化、人才集聚、創新生態等6個方面具體任務,強化創新策源體系化支撐。
在具體任務上,提出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部署了一批標志性、建構性、牽引性任務。(比如)在區域創新方面,提出打造“一個中心”“兩個三角”“一個中心”是武漢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兩個三角”是支撐全域的漢襄宜創新“金三角”和融入全國的鄂湘贛創新“中三角”。通過這些部署,不斷優化支點創新策源的空間布局;在科研攻關方面,以“71020”高校創新體系支撐“61020”全鏈條攻關,引領“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全面升級。
我們相信,通過科創引領戰略的實施,將顯著提升湖北的創新策源能力,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堅實支撐。
加快支點創新策源攻關突破
問:您剛才提到創新策源的問題,我們知道,科技創新既有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也有從“1”到“10”的迭代性創新以及從“10”到“100”的規模化應用。下一步,省科技廳打算從哪些方面著力,推動產出更多原創成果?
答:確實,原始創新成果的多少體現了一個地區創新能力的強弱。對此,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發力。
一是打造更強大的平臺體系。創新平臺是集聚技術、集聚資本、集聚人才、集聚產業的重要載體,未來出大成果一定是在大平臺。這些年,我們全力爭取和建設高能級平臺,已經打造了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4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10家湖北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去年,湖北19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其中14項來自全國重點實驗室。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布局,同時,建好用好現有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比如)深入實施湖北實驗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動”,在化合物半導體、北斗導航等細分領域深入塑造和強化領跑優勢。(比如)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類科研領域的“國之重器”,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推動產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二是加強有組織科研。前期,我們出臺和推進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尖刀”攻關上,推行“下游考核上游、應用考核技術、整體考核部件、市場考核產品”的評價機制;在計劃管理上,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牽頭的省級技術創新項目占比超過70%。下一步,要進一步提高科研攻關的組織化、系統性和精準度。在基礎研究方面,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多元投入,優化基礎研究選題機制,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推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聚焦“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編制產業鏈創新圖譜,圍繞產業鏈精準部署創新鏈。拓展實施“尖刀”攻關,強化“里程碑”管理,在6G、量子等領域突破一批技術瓶頸制約。同時,以產業鏈專項方式,部署省科技計劃項目,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好融合。在未來產業方面,大力實施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等5大主攻方向,布局實施人形機器人突破、量子科技攻關等8大工程,構筑新賽道的“卡位”優勢。
加速支點創新策源成果轉化
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途徑。行動方案提出,要加速支點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省科技廳將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答: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關鍵支撐,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體現。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1687億提升到5500億,連續4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可以說,創新成果轉化之路越來越順暢。后續,我們將繼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卡點,加快構建“有權轉、愿意轉、轉得順”良好環境。
一是抓住“兩個關鍵”。針對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問題,出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措施,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同時,支持高校師生大規模創新創業,著力解決“有人創業、有錢創業、有平臺支撐創業”的問題,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二是做強“五大支撐”。概念驗證和中試孵化是科技創新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要進一步做強概念驗證中心、制造業中試平臺、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科創企業孵化器、高水平技術經理人隊伍等“五大支撐”,建立邊研發、邊驗證、邊轉化的產品快速迭代機制,加快打通成果轉化鏈條。
三是完善“七大體系”。將持續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轉化體系,建好用好科創供應鏈平臺,高質量舉辦醫工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大賽、鄉村振興實用技術大賽等各類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發揮各方面合力,推動科研成果與人才、技術和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營造支點創新策源一流生態
問:行動方案提出,要營造支點創新策源一流生態。對此,省科技廳有哪些工作考慮?
答:李殿勛省長強調,要解決好創新所需的“陽光、土壤、空氣和水分”問題,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供根本保障。我們將以改革為手段,加快打造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一是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去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出臺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推動建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比如)近3年全省高校共調整專業864個,新增專業中70%服務集成電路等具有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需求。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實施戰略人才力量“十百千萬”行動,推進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和高校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建設湖北科創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等特色學院,推動改革深度破題。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去年以來,我們針對科技型企業和科技人才的創業需求,推出了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科技人才貸。截至目前,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已經服務4253家企業、發放貸款164.9億元。科技人才貸服務3997家人才企業、發放貸款113.74億元。下一步,我們將堅持“股權投資做引導、債權投資做增信、多層次資本市場募資做培育”,持續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大力培育多元化創投機構,加快推廣知識價值信用貸款、科技人才貸、創新積分貸等金融產品,構建“數據增信”和“財政增信”聯動的增信體系,為創新創業提供更好金融支撐。
三是深化開放合作。近年來,我們打造了東湖論壇、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等標志性論壇活動,建設了一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高水平舉辦東湖論壇等活動,國內外一體布局建設離岸創新中心、境外科技合作園,推動優質國際科技合作組織在湖北落戶,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長江云新聞記者 余旭東 卞勇 譚思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