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7月7日消息(記者鄧子依 實習記者向瀟逸)廢棄鞋盒變身別致相框,用過的奶茶袋被折疊縫合成為實用紙巾盒,不起眼的紙板被巧妙裁剪成穩固手機支架……7月4日,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筑夢”青年志愿者協會舉辦的“變廢為寶 共筑夢想家”環保實踐活動現場,學子們圍坐桌旁,以創意巧思和實際行動,探索資源再利用的新可能,將環保理念轉化為美化生活的文明實踐。

“變廢為寶 共筑夢想家”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我們發起‘變廢為寶 共筑夢想家’項目,就是為了響應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和綠色低碳的號召。”項目負責人王潤錦介紹,該項目圍繞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核心在于通過資源循環和廢物利用的方式,推動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融合——既解決社區廢物堆積、空間利用不足等問題,更著力引導參與者樹立環保意識,共建美好家園,讓“綠色生活”成為自覺行動。

學生開展變廢為寶環保實踐(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項目的生命力,扎根于堅實的組織架構與創新運作模式。團隊依托“校地共建”,與武昌區水果湖街道東亭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緊密合作,精準對接需求,在社區設立實踐基地;通過“多方聯動”爭取學院黨委、校團委專項經費支持及武漢市公益組織“綠色江城”物資援助。為確保服務暢通,團隊在“志愿匯”平臺實現活動透明化管理,并建立涵蓋服務知識、禮儀及實操的志愿者培訓體系。

“我們根據志愿者的專業背景,如建筑學、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分配不同的任務,如花園改造、環保實踐、科普宣講等,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優勢。”王潤錦表示,“專業+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是該項目最鮮明的特色,專業知識在社區一線找到用武之地,既為大學生搭建實踐平臺,也為社區注入青春活力。

“變廢為寶 共筑夢想家”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成果在點滴中積累。自2022年啟動以來,項目已開展服務31次,匯聚志愿者1500余人次,服務時長3210小時。硬核數字背后,是數百件廢舊物成功回收再造,化為上百件實用物品與精美裝飾,惠及東亭社區、寶安社區等多個社區的上千人次。

“記得一次組織大家制作環保手工袋,起初大家對‘變廢為寶’理念理解不深。但被創意熱情感染后紛紛參與進來,把廢品變為美麗實用的袋子。”志愿者黃奕舜感慨,這讓他真正觸摸到文明實踐的力量——不僅美化環境,更溫暖人心,凝聚向善向上的能量。

李俊展向記者展示其用廢舊塑料瓶、紙張和奶茶袋制作的手提燈籠(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首次參與“變廢為寶”活動的李俊展則興奮地展示著他用廢舊塑料瓶、紙張和奶茶袋制作的手提燈籠,燈籠上“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的毛筆字樣格外醒目。“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固體廢物其實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展望未來,王潤錦表示,團隊將進一步鞏固“專業+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模式,建立常態化需求調研與居民反饋機制,持續深化項目內涵、拓展服務領域,以多元活動傳播環保理念,著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文明實踐品牌。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