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五年臥床,褥瘡噬骨,黑暗幾乎將她吞噬。但總有一束光,愿為渺小的個體而亮。

從臥床之苦到邁出家門,熊平珍十五年的命運轉折,背后是關鍵力量的支撐——“站立計劃”公益項目的精準介入。它不僅提供了醫療救助的實質支持,更以“讓患者重新站立”的深層使命,托舉起一個生命回歸社會的尊嚴與希望。

這是一次公益行動改變個體命運的生動見證,亦是社會善意與專業力量交織的溫暖篇章。

熊平珍的“站立”,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身體的治愈,更是尊嚴的重建與社會的溫柔托舉。

微光成炬,讓每一個困境生命都不再孤單。愿每一束微光都不被辜負,愿每一個“熊平珍”都能被看見、被照亮。

9月18日,在“站立計劃”項目幫助下,湖南平江癱瘓臥床15年的褥瘡患者熊平珍,終于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不僅十五年來第一次邁出家門,更是將她從日夜疼痛的深淵中掙脫出來。

2010年一場摔傷徹底改變了熊平珍人生軌跡,腰椎神經摔斷導致她高位截癱,面對今后無法站立行走的現實,熊平珍一時難以接受。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節骨眼上她的女兒也遭遇車禍。為了能保住女兒的生命,熊平珍的丈夫找遍了親朋好友、街坊鄰里借了近七十萬元,經過幾次手術女兒轉危為安。

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熊平珍(鄭向前 攝)

母女二人出院后一直是由熊平珍丈夫照顧,可一家人生活開支及外債壓得他喘不過氣,拮據的經濟,使得熊平珍日常的生活護理只能簡單地進行。十五年的臥床生活造成了褥瘡如同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她的生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褥瘡迅速惡化,最終侵蝕至骨頭。膿液滲出、惡臭與劇痛讓熊平珍陷入了絕望。

恢復期間,熊平珍開心地笑了(鄭向前 攝)

不久之后,熊平珍家的困境被志愿者發現,志愿者與“站立計劃”項目組取得聯系,項目組第一時間組織醫療專家評估病情,并啟動緊急救助機制。7月5日,在志愿者幫助下,熊平珍來到長沙進行治療。

志愿者積極響應參與(鄭向前 攝)

由于褥瘡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在術前進行檢查時,醫生發現熊平珍患有嚴重貧血癥,手術需要大量輸血,于是項目組通過志愿者社群發布獻血訊息,很快就有4名志愿者積極響應參與獻血,熊平珍的手術順利進行。

志愿者愛心獻血(鄭向前 攝)

志愿者在獻血(鄭向前 攝)

術后,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得知熊平珍因常年臥床鮮少與人交流。為了幫助熊平珍重新融入社會,工作人員鼓勵熊平珍多參與社群交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同時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熊平珍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勇敢地邁出家門、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據悉,經“站立計劃”項目組審核,熊平珍符合項目救助條件,已撥付醫療救助款20083.95元。“站立計劃”公益項目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中國肢殘人協會共同發起,該項目旨在通過醫療救助使困難骨病患者改善或恢復肢體功能、重新站立、走出家門、快樂就業、融入社會并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羅建芳)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