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狗肉節去留之爭 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里?
2016-06-20 11:42:00 來源:央廣網
經濟之聲評論員 馬尚田
從父親節開始說起。你向父母說過“我愛你”嗎?在老馬價值觀發起的這項獨家調查中,69%的人表示,從沒表達過;25%的人偶爾表達;經常表達的,只占6%。可見,國人在表達愛意方面是含蓄的。
如今,廣西玉林又要舉辦“荔枝狗肉節”了,每年,都少不了論戰,甚至有過激行為。有些人為了表達抗議,對商家進行辱罵恐嚇,甚至肢體沖突的也有。可見,很多人不太善于表達愛意,也不太善于理性地表達反對意見。
相比之下,今年國內有動物保護組織發起百萬人的請愿就顯得平和得多,國外,則有上千萬人的請愿活動,希望有關方面取締這一節日。一份新鮮出爐的民意調查也顯示,大多數中國民眾希望取締這個所謂的節日,認為它玷污了中國的形象。不過,消息傳來,玉林狗肉節遭抵制,狗肉銷量反而提高。
現在看來,輿論已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美食派”和“寵物派”。
“美食派”強調的是民俗和權利,我有吃狗肉的權利,況且,我們一直這么吃過來的啊;
“寵物派”強調的是人道和情感因素,狗是人類的朋友,你不能這么吃,尤其不能那么殘殺之后吃。雙方各說各的理,形成一種錯位地交鋒。
老馬以為,這種爭論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確立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里。
這個邊界,首先,就是不虐殺、不炫耀殺戮。
從歷年情況來看,廣西狗肉節的確出現虐殺和炫耀殺戮現象,一個節日吃一萬條狗,很多狗被當街屠殺,甚至有人虐待動物只是為了讓動物保護者出手購買。這讓很多人反感。上些日子,就在廣西玉林,一條狗被農民在廣場上丟進大鍋里活煮,只為做湯,實在駭人聽聞。
另一個飲食文明的邊界,是安全和健康。
目前看來,這數量眾多的犬只來源可疑。非盈利組織亞洲動物基金去年發布了關于中國狗肉產業鏈的深度調查報告。調查歷時4年,結果顯示:國內幾近沒有任何大型肉狗養殖場,所謂大量供應的肉狗,極有可能是被盜搶和毒殺的家養動物和流浪動物。這條“黑色產業鏈”,充滿了“謊言和違法”。
繼續探討文明飲食的邊界,法律當然是一道天然的邊界。
就在上兩年,媒體曝出,在云南普洱市江城縣,一個非法盜賣和食用野生動物的集散地長期存在,國家保護野生動物或瀕危物種,在此成為各路食客的盤中餐。活殺獼猴、燒烤全猴、活割野驢在那里頻頻上演,引起公憤,也讓很多人流下眼淚。
當時,有人祭起“民俗”的招牌辯解,說當地人信奉著吃猴腦治療頭昏之類的傳說。
那么,我們就直面這個民俗問題。什么舉動打上“民俗”的名義都值得保留嗎?當然不是。民俗也良莠不齊,有些民俗也要移風易俗,像“狗肉節”這事,這么高調實在有違和感,不吃少吃低調吃狗肉恐怕是大勢所趨。
2011年浙江金華“湖頭狗肉節”不是徹底取消了嗎?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后,韓國人在國際輿論壓力之下,吃狗肉也變得不再高調。我覺得,這代表了一個方向。
至于“活吃猴腦”、活割野驢之類的行為,卻要觸碰飲食文明的第四道邊界,就是符不符合人道。簡單說,吃可以,但“怎么吃”要講究,不能挑戰人類情感承受的極限。
以中華飲食之精良,不能否認,也的確存在飲食陋習。有些特殊食材或者罕見做法實在是窮盡想象力,所謂“美味”完全變了味。
且不說“活吃猴腦”、“三吱肉”、澆驢肉這些殘忍吃法,太不人道,即使是“活熊取膽”、鐵板甲魚、烤鴨掌之類也讓心理脆弱的人聞之變色,更別說吃了。
我們知道,我國《反虐待動物法》這部法律正在起草中,“虐待”是指,以手段殘忍的方式使動物遭受痛苦。這部法律,專家建議稿已基本完成。未來,對此應有明確規定。
老馬以為,即使在法律出臺之后,我們依然應該守住飲食文明的邊界,那里,是人道的閃光之處,是人心的悲憫和柔軟所在。
編輯:趙亞蕓
關鍵詞:廣西;狗肉節;飲食文明
6月13日至14日,廣西在南寧召開全區2016年度脫貧摘帽推進大會,部署推進2016年度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摘帽工作。動員全區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決奪取“十三五”脫貧攻堅首戰勝利。
2016-06-16 00:30:00
廣西柳州遭遇強降雨襲擊 多條道路因積水中斷轎車被淹
2016-06-14 14:12:00
今天凌晨,廣西柳州市區遭遇強降雨襲擊,柳州市氣象臺6月14日5時39分更新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為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2016-06-14 11:38: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