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排水神話其實是“中國造” 真相讓人百味雜陳
2016-07-12 11:31:00 來源:央廣網
經濟之聲評論員馬尚田
如果說青島排水設施是一個神話,那也是“中國制造”的神話。這是非常提氣的看點。
上兩期,我說到很多治水寶典:無論“治水要就地解決”的主張,還是“別跟水爭地”的勸誡,或者“水無出路、人無活路”的警告,都是經驗教訓的總結。
今天,我要撥開迷離的水霧,發現更多治水過程中的真相。我指的是網上的相關傳言,看上去有鼻子有眼,實則花非花,霧非霧,有必要看個清清楚楚。
我們需要真相,傳言和謠傳在真相面前,都站立不住。
抗洪官兵吃泥水饅頭,真的是后勤保障能力弱嗎?
真相讓人心疼,“戰士們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去淡定地吃飯”。
用沙袋子抗洪真的那么“low”嗎?
真相是,沙袋既便宜又便于使用,在實際運用中,可靠而有效。確是“抗洪神器”!不僅我們在用,西方先進國家也在用。不信,可以看看英國,2014年威廉王子和弟弟哈里王子怎么加入抗洪隊伍,和士兵們一起搬運沙袋。
青島的下水道真的那么神嗎?
這源自于網上瘋傳的德國造青島排水神話,每年都會被人拿出來說事,但此事早已被證偽。
真相是:德國的技術并非那么神,德國國內也仍受暴雨內澇的困擾。為此,可以看大量的德國本地媒體報道和相關照片,暴雨一來,德國體育館怎么變成了游泳館,高速公路也水漫成河。
據德國《明鏡周刊》6月11日(2013年)報道,百年不遇的洪水繼續在德國泛濫,國際信譽評級機構Fitch的非官方統計顯示,這場洪水已經給德國造成1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84億元)損失。
那么,青島排水神話到底怎樣?真相是,青島排水系統強大的確強大。不過,青島也會發生內澇,只是相對其它城市要好很多。
另一個真相,當年,德國人不是來青島做慈善的,而是端著刺刀來到青島的。青島百姓作為德占區百姓,這套公認強大的排水系統,非但不是造福,相反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德國人在德國居住區“雨污分離”,排到華人區,就是“雨污合一”,雨水污水經過加壓后,一股腦往華人區排。所謂強大的德國排水技術,就是青島平民百姓幾十年的糟心生活。
那么,青島“德國造”排污排水管道到底占多大比重呢?
青島今日的排水管道總長,超過三千公里。但“德國造”僅存約3公里,相比整個排水管網占比不足千分之一,九牛一毛。
如果說青島排水設施是一個神話,那也是“中國制造”的神話。這是非常提氣的看點。
青島經驗何在?在我看來,一是改造力度大,二是技術先進,三是深具前瞻思維。
要說改造力度大、技術先進:早在新中國成立伊始,青島就完成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強大改造:1953年青島大港緯路明溝改造。
這個臭水溝,就是德國排水系統的造孽后果,虐了青島人幾十年,這下不但被一口氣填平,更完全參考德國技術,把明溝改成了暗渠。舊址之上,還建成了街心花園。一舉多得,當時被當做全國典型,推廣各省學習。
要說前瞻思維: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項目才跟進。這一操作太有遠見了。否則,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其實,回顧歷史,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經驗可循。且不說我此前提過過的贛州福壽溝9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也不說紫禁城的排水系統,五百多年來幾乎不見暴雨積水記載,可見其排水效果之良好;就看看北海團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統,距今600多年,無論雨下得多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這有多神奇。
北海團城,號稱“世界上最小的城堡”、270多米長的城墻沒有一個泄水口,地面上沒有排水明溝,無論下多大的雨,這個城池上只是雨過地皮濕,很快滲得一干二凈。
青島排水系統神話和我國眾多排水設施告訴我們一件事:治水,我們并不缺少智慧和方法,我們絕非一無是處,不要妄自菲薄,更無須氣餒,只要我們用心,再用心一點,同樣可以排除萬難,造福一方百姓。
真心期望,官員的政績考核,能建立一套地下水利工程考核標準。這些政績,別看我們平時看不見,但大雨一來,舉世就都能看見;別看平時看不見,但幾百年后,子孫會蒙我們的福或遭我們的罪。
編輯:李岸
關鍵詞:青島;下水道;偽證;真相
交運集團青島黃島公司的“情滿旅途·學子返鄉直通車”9日在青島濱海學院等高校溫馨起航,首次出動20余部大巴車,平安運送2000余名學子平安返鄉。此外,交運黃島汽車總站于當日還發出了40余條班線為來自各高校的6000余名學子提供了出行服務。
2016-07-10 10:39:00
記者從青島市科技局獲悉,近日根據《財政部關于下達2016年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通知》,青島、廣州等10個城市列入國家首批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試點,獲得4000萬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2016-07-08 15:34:00
針對天氣炎熱,公交車“氣管”老化易產生危險的問題,近日,交運溫馨巴士對百余輛公交車更換“氣管”,保障市民出行的安全性。
2016-07-05 10:48: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