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2月27日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此次報告主要釋放以下信號:
1.增強LPR對實際貸款利率定價的指導性作用
報告表示,要持續釋放LPR改革效能,健全報價機制,提高報價質量,增強LPR對實際貸款利率定價的指導性作用,鞏固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下降的成效。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市場利率變化,合理確定存款利率水平,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可持續性。
2.堅決出清不具有重整價值的上市公司,大力削減“殼”資源價值
報告表示,逐漸完善多元化退市機制。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擴大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完善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規定,引導頭部公司加大對產業鏈的整合力度,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堅決出清不具有重整價值的上市公司,大力削減“殼”資源價值。
3.密切關注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業務
報告對硅谷銀行等歐美銀行風險事件進行總結后指出,一是銀行資產端重點關注非信貸資產占比較高問題。硅谷銀行因債券投資出現虧損引發擠兌的案例表明,債券投資占比較高的銀行要重視利率風險管理,平衡好資金規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結構,對沖利率波動引發的價值重估風險。監管部門應強化市場風險和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的監管,防范銀行在不同賬簿間擺布資產、尋求監管套利;密切關注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業務,尤其是配置比例明顯異于同業的機構,及時采取措施。
二是負債端關注儲蓄存款占比較低有關問題。硅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穩定性較高的儲蓄存款占比較低,未受保存款占比很高,在受到外部沖擊的情況下,存款極易在短時間內大幅流失。
這些案例表明,儲蓄存款占比較低的銀行應優化負債結構,完善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預警、監控和應對,用好核心負債、流動性缺口等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充實長期、穩定的負債資金來源。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優化數字時代下的銀行流動性監管框架,可考慮高頻采集數據、引入新的流動性壓力指標,作為日常監測的補充,并加強監管部門流動性壓力測試。
三是風險處置工具要豐富,處置行動要迅速且強力。在當前金融科技化及社交媒體廣泛應用背景下,金融風險的傳染迅速、復雜且不斷自我強化。本輪歐美銀行業風險事件表明,金融管理部門在相關重大金融風險處置中態度越明確、應對越迅速,處置成本就越小。要持續完善金融風險快速應對機制,避免貽誤處置時機造成金融風險外溢。同時要夯實金融風險處置資源與處置工具的儲備,做好存款保險基金、行業保障基金、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籌集與管理,確保能夠及時處置風險。
4.農合機構高風險機構占比較高
報告披露,2023年末人民銀行對3936家銀行機構開展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從評級結果看,我國銀行機構整體經營穩健,風險總體可控。
評級結果也指出,城市商業銀行有11%的機構為“紅區”銀行;農合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紅區”銀行數量占“紅區”銀行比重較高。分區域看,絕大多數省份存量風險已壓降,區域金融生態持續優化。湖北、浙江、西藏、上海、山東、青海、江西、江蘇、福建9個省區市轄內無“紅區”銀行,另有14個省區市轄內“紅區”銀行維持在個位數水平。
5.探索建立存;鸷髠淙谫Y機制,必要時及時補充存款保險基金的流動性
對于存款保險基金下一步改革方向,報告表示,一是要擴大存款保險基金的資金積累。繼續做好常態化存款保險保費籌集工作。穩步拓展存款保險基金投資運用方式,在確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收益。綜合考慮資金獲取便捷性、融資成本等因素,探索建立后備融資機制,必要時及時補充存款保險基金的流動性。
二是豐富存款保險的風險處置工具。進一步細化存款保險的存款償付、收購承接等處置措施,探索擴展存款保險促成收購承接的具體方式,如存入存款、購買資本工具、發行專項票據等,更好地支持高風險機構風險化解。
6.研究建立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監測分析框架
對于宏觀審慎政策的下一步,央行表示,一是修訂完善《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優化評估指標,調整評估頻率,保障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二是繼續強化資本約束,研究探索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有關措施,增強其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三是持續做好系統重要性銀行監測工作,研究建立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監測分析框架。
四是認真開展系統重要性銀行恢復和處置計劃審查,持續提升其在風險處置中的實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五是啟動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研究制定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附加監管規定。
報告披露,2023年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包括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今年10月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財政部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積極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等渠道籌集資金,穩妥有序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后續需關注剩余14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補充方案。
7.2023年宏觀杠桿率上升11.6個百分點
報告披露,2023年末我國宏觀杠桿率為296.5%,比上年末高11.6個百分點。分部門看,非金融企業部門為168.0%,比上年末高6.1個百分點;政府部門為56.1%,比上年末高5.6個百分點;住戶部門為72.4%,與上年末持平。
報告稱,宏觀杠桿率回升是調控政策加力和物價指數低位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2023年,為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回升向好態勢,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推動非金融部門債務規模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末,非金融部門債務規模增長8.9%,快于同期名義GDP增速。同時,物價低位運行也使得名義GDP增速偏低,2023年我國名義GDP增長4.6%,比上年低0.2個百分點。
8.物價變化呈現階段性和結構性特征
2023年CPI溫和上漲0.2%,PPI下降3%。對此報告表示,物價低位運行是供需恢復不平衡,疊加周期性、輸入性、高基數等多重因素的結果。
央行指出,不同行業物價結構分化,與落后產能關聯度較高的行業價格跌幅較大,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CPI和PPI都是平均數的概念。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以及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過程中,不同領域的經濟指標分化加大。在這種背景下,不僅要關注平均數,而且還要關注結構。
例如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中,除了交通通信類價格下降,其他類價格一平六漲,居民消費需求持續恢復的態勢沒有改變。影響PPI走勢的七大行業中,與房地產關聯度較高的黑色金屬加工等行業產品價格跌幅較大。對于與落后產能關聯度較高的領域,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走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企業控產能、去庫存。
9.人身險公司面臨利差損風險
報告指出,利差是我國人身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隨著近年來利率中樞下移,我國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明顯下降,但負債成本較為剛性,加之資產久期普遍短于負債久期,人身險公司面臨資產收益難以覆蓋負債成本的壓力。
從資產端看,受低利率環境、權益類資產收益不及預期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幾年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持續下行。從負債端看,人身險公司保單普遍設定預定利率且期限較長。隨著利率下行,準備金補提力度加大。從資產負債匹配看,人身險行業久期缺口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報告建議,根據長期利率趨勢,推動行業靈活調整各類型保險產品定價利率,緩解負債成本壓力,確保長期利差損風險可控。同時,下調分紅險和萬能險演示利率上限,合理降低客戶預期,進一步引導行業降低保單分紅和萬能險結算成本,防范此類產品的潛在風險。此外,增加長期債券供給等。
10.高度關注銀行表內資金投資各種特定目的載體的情況
報告披露,截至2023年末,資管產品直接加總的資產總規模接近100萬億元,通過投資非金融企業債券、股票等直接配置到實體經濟的資產余額達34.7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在較高水平。
報告指出,我國影子銀行規模總體穩定,信用中介功能、期限轉換功能規范有序,杠桿情況平穩可控,較好發揮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受投資者風險偏好、金融產品結構等因素影響,影子銀行相關長期限產品及業務占比仍然較低,需要關注相關產品和業務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報告表示,從銀行體系與影子銀行的關聯性入手,高度關注銀行表內資金投資各種特定目的載體的情況,將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有關產品和業務納入監測范疇。結合我國實際,豐富影子銀行風險監測評估指標,及時識別并化解潛在風險,做到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