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1日消息 4月10日,以“人工智能與金融未來”為主題的國民財富發展研究合作平臺2025春季峰會在京召開。浦發銀行副行長丁蔚在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及浦發銀行的數智化轉型實踐。丁蔚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開啟商業銀行新格局,讓金融服務更高效、更普惠、更具創新性。
隨著人工智能從判別式AI向生成式AI躍遷,金融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丁蔚指出,人工智能通過圖像識別、語義理解和文本處理等能力,正將金融創新推向新的高度,促使金融服務模式隨技術不斷升級改造。與此同時,國家“十四五”規劃和“數字中國戰略”為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丁蔚認為,人工智能拓寬了商業銀行價值創造的“三道大門”:效率大門、普惠大門和創新大門。大模型應用于流程重構后,能極大提高金融服務速度和降低運營成本;智能技術讓金融產品能夠更好地服務長尾客戶群體,支持鄉村振興,服務普羅大眾; “場景+智能體”正成為金融創新的新領域,將激發出無限的創新可能性。
同時,商業銀行應用人工智能也需要攻克“三道壁壘”:安全壁壘、能力壁壘和信任壁壘。算法黑箱、隱私保護等風險,要求銀行必須應用嚴格的合規工具;銀行員工面臨AI技能重塑的壓力,如何實現“員工使用AI”以及“AI成為員工”都是新時代的命題;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讓客戶像信任銀行員工一樣信任AI,是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了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浦發銀行已全面啟動數智化轉型。2025年是浦發銀行數智化戰略的提升之年,圍繞“五大賽道”和“五數建設”,全面打造數智化轉型新標桿,建成由算力、算法、平臺、知識構成的四位一體智能基座,推進大模型訓練推理平臺、知識工程平臺、智能體創設平臺的建設,構建起知識資產從形成、認定、應用到評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形成以智能中樞動態協調AI組件的研發范式,通過流程化設計、工程化實施、規模化應用,已在智慧營銷、智慧風控、智能服務、高效運營、精準管理這五大領域啟動了十項應用工程,初步實現大模型在多領域業務場景中的應用推廣。
丁蔚以普惠金融為例,介紹了浦發銀行如何運用AI技術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浦發銀行聚焦普惠供需兩端的堵點與痛點,結合AI多智能體能力,打造“數智普惠”工程,為客戶經理提供精準客戶畫像和個性化營銷方案,建立精細化評分體系和多層次風險監測體系,運用AI組件重構授信流程讓小微企業融資更便捷,搭建普惠AI圖書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打造“浦惠來了”APP連接金融需求與服務。據透露,浦發銀行計劃在年內建設200余個數字員工應用場景,按照“一崗多助手、一人多分身”的模式,打造自然人與數字員工協同的新型智能團隊。
展望未來,丁蔚表示,浦發銀行將繼續踐行行業責任,促進金融新生態建設。一方面,堅持多元生態、開放共享,通過客戶生態、平臺生態、科技生態、數據生態建設,與科技企業、產學研機構多方協同,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近日浦發銀行已聯合行業頭部機構發布《人工智能+應用規劃白皮書1.0》,為行業提供實踐參考。另一方面,堅持價值創造、科技向善,避免“為AI而AI”的技術陷阱,推動從技術驅動向價值驅動轉變,從碎片應用向流程應用轉變,確保AI技術真正服務于金融業務本質需求。
“站在數字文明與金融變革的交匯點,金融機構應以戰略定力航向,以數智創新破浪前行。”丁蔚表示,浦發銀行將與各方共同構建有溫度、有精度、有厚度的金融新業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