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沈陽7月4日消息(記者李子平)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愜意場景,出現在沈陽市遼中區老大房鎮丁家蛙田基地。

“青蛙們,歡迎來到新家。”7月1日上午,伴著少先隊員們的一陣陣歡呼聲,一袋袋黑斑蛙被放入丁家蛙田基地的生態稻田。

“青蛙入田,意味著稻田里不再噴灑農藥、化肥了。”老大房鎮后雞鴨房村黨支部書記丁楊告訴記者,丁家蛙田米采用“稻蛙共育”的循環模式,青蛙捕食害蟲,“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蘗,其排泄物可形成肥料,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生產純綠色大米。

“小時候稻田里那真是蛙聲一片,但隨著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稻田里的青蛙越來越少了。”丁楊說,“所以我就嘗試種植蛙田稻,每年往稻田里放青蛙,放青蛙之后就不再使用農藥和化肥。”為了獲得適宜青蛙生存的水源,丁楊帶領村民先后打了30多眼水井,最終找到了適合青蛙的水源。

經過七年發展,丁家蛙田米從最初的60畝壯大到今天的1000畝,實現了從傳統產供銷農業發展模式到訂單農業的轉型,現已取得了綠色食品證書,成為遼寧省農產品知名品牌,每畝可為農戶增加收入300元。

經濟效益的提升,讓生態效益更加凸顯。“咱們以前怕青蛙跳到相鄰的噴施農藥的地塊,要安上塑料隔離帶。但是這幾年,隨著周邊農民逐漸接受生態種植,農藥、化肥用得越來越少了。現在也不擔心青蛙‘外遷’會導致死亡了。”綠色食品質檢員丁許生告訴記者,放的青蛙不會作為商品銷售,而是回歸生態,每年大約有1/3的青蛙會留在基地里冬眠,第二年再根據需要補充蛙苗。

隨著生態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的青蛙等小動物還吸引來白鷺、蒼鷺等鳥類來到蛙田基地常駐,區域環境持續改善。村里通過放蛙儀式和生態研學,在蛙田上增加了文旅功能,“你看我們稻田里的這些風力發電機,也畫上了各種鮮艷的圖案,吸引不少攝影師和游客。旅游業是我們村今后的重要發展目標。”丁楊說。

除了蛙田大米外,老大房鎮立足地區發展實際,積極探索產業新模式,還打造了特色花生種植產業,注重品種選育及對接企業,使得花生產量與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如今,丁家蛙田米和花生種植已成為老大房鎮的兩大特色農業品牌,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的路徑,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大房鎮鎮長趙禎介紹,老大房鎮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致力于將特色農產品種植打造成為更具影響力的農業品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