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報道,為了能賣上個好價錢,青海甘肅等地一些枸杞商戶在明知可能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依然使用加焦亞硫酸鈉、熏硫磺的方法,對品相不好的枸杞進行“提色增艷”。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化學枸杞”流向了火鍋店、小藥鋪等,有的進了茶包,有的被制成枸杞酒。

食品安全是不可觸碰的紅線。然而如此明目張膽的非法加工存在已非一日兩日,在一些地方商戶那里還很普遍!盎瘜W枸杞”層層闖關,后果非常嚴重。一方面,這些有害枸杞流入市場,必然會嚴重危害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化學枸杞”也嚴重損害了守法商戶的合法權益,久而久之,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要斬斷不法商戶逐利的“黑手”,市場監管是極其重要的一環。面對“化學枸杞”暴露出來的嚴重問題,我們不禁要問一問,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是否真正承擔起了監管責任?更具體一點說,當地相關部門對此類非法行為的監管是否在線、是否有效?對問題商戶的處罰是否到位?俗話說,徒法不足以自行。巨大的利益面前,僅僅靠商戶自律是行不通的,必須嚴打生產“化學枸杞”的黑心商。如果監管經!按蝽铩,甚至對不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化學枸杞”之風只會更加有恃無恐。

記者調查中也提到,一些商戶坦言,他們知道焦亞硫酸鈉不讓加,當地政府也每年都查,但后來發現不加就會虧錢,于是也開始加焦亞硫酸鈉了。食品安全面前,“不加虧錢”顯然不是理由,但“虧錢”背后的原因,不能不深入探究。

據說,當地為了打造品牌、扶持產業,甚至出臺了高于國標的地方標準,有的地方政府還出臺了培育地方枸杞種植加工產業的文件法規,期望能增加農民收入、培育特色產業?墒,為何這些美好初衷,最后卻沒能管住“化學枸杞”,落了個一地雞毛呢?這說明在農產品和市場之間,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還有多方面積極性需要調動,還有更多規范需要落實。面對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無論商戶還是廠家都必須認識到:民以食為天,食以質為本。丟了質量、沒了品質,農產品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甚至成為“害人毒藥”。地方政府也好、生產廠家也好、種植商戶也好,不在品質上下功夫,或許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最終必定自取其禍,嚴重的甚至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更要致力于規范性市場秩序的維護。這不僅包括加大對相關產品質量、生產流程的常態化監管,嚴厲打擊擾亂枸杞市場的“黑手”,保護守法商戶的合法權益,更需要出臺政策措施,幫助企業打造品牌、提升質量、擴大銷路、保護權益,形成面向規范生產的正向反饋機制,才能走出一條發展地方經濟、壯大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濟兼)

編輯:吳海波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