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短劇已成為極具活力、廣受關注的文化新業態。從手機屏幕里的“三分鐘沉浸”,到成為億萬人一種日常的文化和娛樂選擇,這種誕生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文娛產品,正以“輕騎兵”的姿態改寫著文藝作品的創作方式和傳播格局。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微短劇用戶達6.62億人,占短視頻門類的63.7%。從市場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504億元左右,超過當年電影票房規模,預計2025年將超過680億元,并于2027年突破1000億元。當流量與市場的雙重紅利奔涌而至,微短劇的產業價值與潛力已無需贅言。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微短劇還存在的一些問題。譬如,部分微短劇把“高反轉”當萬能公式,用“畫面堆砌”替代敘事邏輯;題材扎堆在“霸道總裁”“逆襲復仇”區間,抄襲成風導致“換皮不換骨”等。這些問題如任其發展,既影響觀感體驗,更會讓行業偏離健康航道。
受邀嘉賓上臺討論,分享對微短劇產業協同和生態繁榮的見解
在此背景下,7月23日,央廣網行業微短劇生態共建計劃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顒訁R聚專家、平臺、制作方等多方力量,共同鋪展行業微短劇的發展新圖景。這有利于推動微短劇行業進一步“規范、創新、提質”,也有利于催生出更多精品力作。
好的微短劇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平衡。微短劇的“短”是優勢,但“短”不意味著“淺”。反轉是技巧,但不能成為“機械式套路”。那些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往往是用緊湊節奏講好一個故事,以精煉表達傳遞一份情感?梢姡问饺绱,內容是帆,唯有帆正船穩,微短劇才能行穩致遠。
好的微短劇既要有流量也要有能量。流量讓作品“被看見”,能量讓作品“被記住”。流量決定影響的廣度,能量折射作品的深度。微短劇要從“爆款頻出”到“口碑長青”,必須實現從“吸引眼球”到“觸動心靈”的轉變。這需要許多創作者走出“流量焦慮”,扎根現實土壤,讓作品既有生活的溫度,又有精神的高度。
微短劇創作要厘清“引導與迎合”的邊界。文藝的意義,在于“引導審美”而非“遷就低俗”。那些靠“雷人臺詞”“極端人設”搏出位的作品,或許能短暫收割流量,卻會拉低行業的審美底線。真正的好作品,應當像一束光,讓人看到就會感受到溫暖和能量。
體量雖“微”,格局可“大”。作為數字時代的文藝新形態,微短劇承載著傳播文化、連接情感、引領價值的使命。當更多作品能做到“流量有熱度、內容有溫度、價值有高度”,當整個行業深度達成“內容為王、創新為要、責任為先”的共識,微短劇可以更好成為展現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重要載體,這片“新藍!北貙⒈虐l更強勁的文藝正能量。(央廣網評論員 文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