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本次行動將著力整治挑動群體極端對立情緒、宣揚恐慌焦慮情緒、煽動網絡暴力戾氣、過度渲染消極悲觀情緒等網絡亂象,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我國有11億多網民,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并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網絡空間,我們不難發現,總有那么一些人將“挑動負面情緒”視作流量密碼,當成牟利工具:有的假扮高學歷外賣騎手,集中發布視頻,大肆鼓吹“努力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等絕對化、消極化論調;有的借社會熱點事件強行關聯身份、地域、性別等信息進行標簽化、污名化炒作,蓄意挑動群體間矛盾;有的編造“大師”“專家”等虛假身份、人設,圍繞就業、婚戀、教育等領域“販賣”焦慮以帶貨賣課……這些充滿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行為背后,不僅形成了固定的情緒傳播模式,更催生出編劇、演員、推手組團協作的黑灰產業鏈。他們釋放的負面情緒如同“毒素”,不僅污染清朗的網絡環境,有時還會升級為網絡暴力,對我們凝聚社會共識、構建和諧社群關系的危害不容小覷。

守護清朗網絡空間,需要形成各方“合力”。網絡空間不是負面情緒的“垃圾場”,更不是某些人非法牟利的“演繹場”。此次專項行動,監管部門明確了整治方向與力度,既是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也是對網絡正向流量觀的重申。相關各方要根據新情況、新態勢,持續完善長效合作機制,通過技術手段識別惡意挑動情緒的內容,用好法律手段嚴懲背后的黑灰產業鏈,讓“靠負面情緒牟利”者付出沉重代價,從源頭遏制亂象滋生。

網警在向孩子宣傳相關網絡知識

守護清朗網絡空間,平臺“把關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底線絕不能失守。當前,一些平臺的算法機制仍存在“偏愛極端內容”的錯誤傾向——越是煽動性強、充滿負面情緒的內容,越容易獲得算法推薦,這就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各大平臺須將“內容質量”“價值導向”納入推薦核心指標,對惡意挑動情緒的賬號果斷實施限流乃至封號,讓積極健康、理性客觀的內容獲得更多曝光。此外,平臺要不斷完善舉報機制,簡化舉報流程,讓網民能便捷地對不良內容說“不”。

守護清朗網絡空間,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廣大網民是網絡空間的“使用者”,也是網絡環境的“守護者”,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升“媒介素養”。看到煽動性文章時,敢問一句“信源是否可靠”“是否存在片面解讀”;遇到挑動對立的言論時,要想一想“是否有人在帶節奏,激化群體矛盾”……當我們都做到“不轉發、不點贊、不關注、會舉報”,就會讓那些靠挑動負面情緒牟利的“黑手”失去生存的土壤。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此次“清朗”專項行動,既是一次對網絡亂象的“大掃除”,也是對社會共識的“再凝聚”。唯有識破挑動負面情緒的流量陷阱,用理性思考取代情緒跟風,才能真正守護網絡空間的天朗氣清,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凝聚社會共識的“正能量場”。(央廣網評論員 文峰)

編輯:丁驍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