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區五萬多牧人轉身成為工人和商人
2015-05-22 09:30: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記者凌晨 葛修遠)承擔著涵養我國“中華水塔”任務的三江源保護區,自2005年實施移民定居工程至今,共有55773名牧民放棄傳統的游牧生活,轉身成為工人或商人。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域,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退牧還草項目以及三江源生態移民項目的實施,傳統的游牧生產方式正在向二、三產業轉變。尤其在玉樹發生地震后,當地政府積極探索,征求群眾的意見,決定優先發展民族服飾加工業、旅游業及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業等二、三產業。
在玉樹市扶貧產業園內,兩家民族服裝廠和兩家民族飾品廠的近八百名牧民轉身成為制衣工和手工藝者,生產出的各式藏族服裝和藏飾,銷往青海本地和四川、西藏及尼泊爾。
今年43歲的扎措2009年出售家中飼養的牛羊,從牧區移民到玉樹市,一家四口人通過享受國家的補償政策,學到了一技之長,被工廠聘為工人。扎措說,以前在草原的時候,養牛羊收入不是太穩定,生活也不是太方便,現在愛人和兩個孩子都在服裝廠里工作。扎措和愛人一個月能拿到6千多元的工資,兩個孩子雖然現在還是學徒,每個人每個月也可以拿到2500元錢。
新的就業環境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畢業生,今年22歲的索南普措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勘探專業,由于畢業后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索南普措一直在家準備公務員考試。聽說工廠招人,家人就讓他去報名,索南普措向記者坦言,聽說去服裝廠本來特別抵觸。到廠里后,由于熟悉電腦操作,他很快就擔當起了廠里服裝設計的重任。現在廠里的服裝都是由他設計的,每個月工資4千多塊。
當記者問索南普措有機會是否還要報考公務員時,索南普措猶豫了一下告訴記者,如果有機會還想去考一考、試一試。但是現在服裝廠的工作不錯,考公務員的勁兒不像以前那么大了。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7.1級地震,州府所在地結古鎮被夷為廢墟。災后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把群眾的安置就業擺在主要的位置。由加多寶集團援建的“玉樹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被改造成了產業扶貧園區加工核心基地,生產民族服飾及民族手工藝品。巴塘鄉八吉村建設了“八吉村”旅游扶貧示范基地和家庭賓館等旅游項目。
項目總投資1.7億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300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665.20萬元、援助資金720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85萬元、企業投資6182萬元。
目前,園區整體形成了一個民族加工核心基地、一個旅游扶貧示范基地的格局。民族服飾及手工藝品加工核心基地主要進行民族服飾加工生產。旅游扶貧示范基地主要發展旅游業。項目輻射三鄉(鎮)、12個村,輻射惠及農牧民3719戶12635人,其中帶動貧困群眾952戶3122人。
這一項目的實施為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通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減少了貧困群眾對天然草場的依賴,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增加收入。
根據規劃,玉樹市最終將形成以結古鎮為核心,建設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加工園區。建成以結古鎮、巴塘鄉上巴塘村為核心的北連西寧、南至昌都、西藏、云南旅游線路。把生態文化旅游、民族宗教民俗游結合起來,打造結古鎮、巴塘鄉旅游經濟圈,開發隆寶國家自然保護區、通天河流域探險、巴塘草原風光觀賞、熱水溝高源溫泉等旅游項目。
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共有10733戶、55773人成為生態移民。政府除了為移民蓋好房子,主要任務是幫助牧民們學會一技之長。
生態保護建設促進了產業轉型,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將公益林納入財政生態補償范圍,繼續推進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三江源移民在享受國家政策補助外,還可以獲得政府免費提供的技能培訓,通過第三產業、旅游業、服務業增加收入,實現單純牧業收入向多渠道收入轉型。
今年年初,青海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三江源地區易地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的意見》。根據這項計劃,未來五年青海將通過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險等制度,妥善安置三江源地區因為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而異地搬遷群眾的后續生活,進而鞏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
《意見》要求,2015年要健全完善搬遷群眾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險制度,與安置地居民同等享受子女教育、就業、住房保障、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生活、社區服務等基本合法權益,30%以上的搬遷戶勞動力實現穩定轉移就業。到2020年,搬遷群眾后續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搬遷戶勞動力就業總量和收入持續增加,與青海全省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總體目標。
編輯:朱琪
關鍵詞:青海;三江源;農牧民
2015-05-18 17:07:00
2015-05-14 07:00:00
2015-05-10 12:39: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