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平度:建立扶貧驛站 打造脫貧新模式
2016-12-23 19:45: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青島12月23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盡舜)今年以來,平度市認真打好脫貧攻堅戰,創新“企業+驛站+貧困戶”的模式,讓一大批貧困戶獲得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走出一條“輸血變造血、驛站扶老鄉”的家門口就業脫貧模式。
據了解,平度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有經濟薄弱鎮6個,省定貧困村81個、青島市定經濟薄弱村128個,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926戶、23838人,2016年經過再識別、再認定,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4239戶、10483人,脫貧任務約占青島市的60%。
平度市新河鎮草編工藝品產業已有400余年歷史,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至今草編工藝產品達120多個系列400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歐美、日本、香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鎮從事草編工藝品的企業共有7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1家,重點龍頭骨干企業10余家,有12家企業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全鎮103個行政村中有80多個村建立草編工藝品加工點220余個、加工戶6000多戶,從業人員1萬余人。
在好政策好企業引領下,一些工藝品、藤編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在新河鎮一些村莊設置加工點。全鎮草編工藝品出口生產企業發展到60余家,擁有村級加工點300余個。鎮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緊緊抓住草編工藝品加工對勞動力技術、體力要求不高,收益快的特點,積極實施“編藝脫貧”,在家門口“編”就脫貧路。
新河鎮南鎮村55歲的留守婦女王青梅說起這扶貧驛站里面各類手工項目,心里樂開了花,“有了這個扶貧驛站真好,年齡大走不出村,能從驛站里面掙些手工零錢補貼家用,家庭經濟改善了!”王青梅丈夫因病去世后,自己撫養一兒一女。因無力耕種,將家中7畝耕地流轉出去,年收入1050元。今年鎮上“扶貧驛站”幫其購買了縫紉機,從青島民生工藝品有限公司村辦加工點取料加工縫制工藝品的里子。縫制一個里子可收入0.1元,一天可收入40多元,王青梅足不出戶一年便可收入1.2萬元左右。
由于編織袋制作簡單易學、不需要重體力勞動,很快就吸引了像王青梅一樣的大量農戶加入到這一行業中。目前,全鎮共有53個貧困戶96個貧困人口在家從事工藝品加工業務,人均年收入2000-3000余元。
在平度市大澤山鎮任王莊村的一處農家院落里,國正娟吃完早飯——折疊印有“睫毛”字樣的包裝盒。“疊一個2分錢,一天能疊五六百個,賺十來塊,可以幫孩兒他爸添補些家用……”40多歲的國正娟是任王莊貧困村民,背部活動不便,經鑒定為肢體四級殘疾,加上心臟不好。 今年6月,隨著鎮上“扶貧驛站”的成立,國政娟的生活發生改變,成為驛站受益者。當地“扶貧驛站”將折紙盒、編草筐等手工活上門交到她手里,企業將需要加工的眼睫毛包裝盒送到行動不便的貧困戶家中,加工完后再統一回收。她在家得空兒就疊紙盒,忙碌一天,就有幾十元的收入。
大澤山“長樂造”假睫毛始于1976年,通過內銷、網銷、外銷,著力開拓海內外市場。假睫毛加工基地輻射周邊26個村莊,共發展假睫毛加工小微企業、個體戶150余家,帶動家庭加工點500余家,其中貧困戶加工點16個,帶動貧困戶45戶60人就業。
為了讓當地貧困戶能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獲得相應報酬,驛站在項目選擇上非常注重可操作性,依托大澤山鎮豐富的假睫毛優勢,企業以“送料到家”的形式,將需要加工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免費送到行動能力有限的貧困戶家中并進行回收。通過就業伙伴結對幫扶活動,強化農村公益崗位托底安置。
曾經,不少貧困戶因無法外出就業難而精神萎靡、“等靠要”思想嚴重,現在依托“扶貧驛站”就業,通過優先錄用貧困戶勞動力、送手工藝品加工業務上門、給與資金扶持等方式,激發了殘疾人、年齡大人員的脫貧志向,幫他們重新找到了獲得感和幸福感。“扶貧驛站”這種新型模式給當地貧困戶帶來變化的同時,還讓企業、村集體得到實惠。節約了場地租金和勞動力成本,還解決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實現雙贏。
編輯:劉拓拓
關鍵詞:青島
扶貧先扶智,是青島平度市脫貧攻堅的一大法寶。挖出窮根子,找對富路子,東閣街道尹家村貧困戶尹同友便是扶智脫貧的生動典型。
2016-12-23 17:28:00
由青島市君慈靈蘊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發起的“送溫暖”活動,得到了社會上眾多愛心人士的響應,
2016-12-23 16:50:00
羽超聯賽第一循環第三輪戰罷,憑借駱贏/駱羽、高成炫/李孝貞、張楠/邱子瀚的出色發揮,青島仁洲客場以3-2戰勝江蘇安妮兒,獲得常規賽三連勝,
2016-12-21 17:46: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