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口12月10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周海燕)為加快推進各市縣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確保如期完成2017年水污染治理任務,2017年12月6日-8日,由省水務廳、省生態環境保護廳聯合組成督導組,先后赴文昌、瓊海、陵水、三亞等市縣開展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專項督導。
連日來,本報記者一路跟隨采訪,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實地檢查、現場詢問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到各市縣的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進展情況。針對目前各市縣在水污染源頭治理上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方面,督導組對照問題清單,向市縣逐一開單處方,化解問題。
污染源頭未根除 截污納管是關鍵
12月6日上午,督導組抵達文昌,深入港尾溝、霞洞水庫、文清河、文昌河實地調研,詳細查看了河道水體顏色,水面漂浮物、污染物的情況,并聽取了相關負責人關于河道整治的匯報。
據介紹,目前,港尾溝、霞洞湖、文昌河該三個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已逐步開展,文清河臨時改為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尚需重新編制設計方案。經監測,截止10月底,文昌河水質達到I V 類標準,文清河、霞洞湖水質達到V類標準,而港尾溝水質為劣V類,尚未達標。
在本次調研行動中,督導組發現在截污工作上還存在較大問題,城鎮內河(湖)水質不達標問題還未解決。
“盡管文昌河、霞洞湖此次監測達標,但還需進一步鞏固成果,以防反彈,這四個城鎮內河(湖)的污染源大部分來自于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文昌市需要因地制宜的對城鎮內河(湖)進行綜合治理,嚴控污染源頭,重點解決好生活污水排放口等污水直排問題。”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水環境管理處調研員王先國表示。
“治理水污染,關鍵是堵源截流,不能從面上看,而是要深挖細查地底下,了解埋在底下的管網建設,要把污染源堵住截住,要做好截污納管工作。如果沒有找準根源,那么水體污染將會持續反復。”省水務廳城水處處長李攀岳說。
仍存黑臭水體 應急截污工程應提速
12月6日下午,督導組來到瓊海開展水污染治理專項調研,對塔洋河與雙溝溪進行實地調研。經監測,塔洋河整體水質目前達到II類標準,而雙溝溪水質為劣V類,仍未消除黑臭狀態。
“雙溝溪目前仍存在黑臭現象,因為底下有多年前鋪設的排污管道,收集到的生活污水是直通嘉積污水處理廠的,但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污水管道受損或破裂,導致部分污水直排在雙溝溪里,” 瓊海市水務局局長莊光群解釋道,經過排查,發現雙溝溪有26處排放口未能截污。
“如果重新改造建設地下管網,會涉及到相當大面積的拆遷整改,雙溝溪位于城區內,也因此可能影響到交通。”瓊海市副市長陳圣法介紹,多方面的原因加大了對雙溝溪的治理難度,導致治理進度緩慢。
為了改善雙溝溪水體環境,雙溝溪正在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和黑臭水體應急截污治理工程。目前,雙溪溝最主要的集中排污口有3個,應急截流治理工程主要是對著3個排污口進行臨時截污,再通過一體化移動處理設備強化處理,使水體消除黑臭。
督導組來到雙溝溪大春坡段,發現該項目僅僅完成德海路段雙溝溪污水量檢測及暗渠清淤等部分建設,最關鍵的黑臭水體應急處理部分還未開始運行操作。當得知黑臭水體應處理設備還未到貨安裝,督導組一致表示,時間緊迫,任務堅巨,要想盡一切辦法在今年年底前有效處理雙溝溪黑臭水體,并要求,亟需指派一名干部連夜蹲守該設備廠家敦促其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交貨并安裝調試。
同時,督導組還建議,應急截流治理工程僅僅是在應急時使用,不能長久治理,應因地制宜的對雙溝溪進行綜合治理,仍需從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方面建立長效治理工程,徹底解決雙溝溪水質不達標、水體發黑發臭問題。
水體不達標 引流活水是一良方
12月7日早上,督導組又驅車趕往陵水檢查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聽取了該縣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情況,了解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及技術,隨后來到勤豐小溪水體治理點位,了解污水管網和治理工程情況。
座談會上,陵水縣政府匯報了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情況,據介紹,該縣堅持問題導向、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全面深入排查陵水河流重點工業企業、畜禽養殖業生產狀況、污染治理、污染排放情況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并積極開展整治,同時加強河道常態化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李攀岳指出,水環境治理是國家和省下達并督導考核的重要任務,是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明確要求,是陵水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各有關部門要保持清醒頭腦,切實增強工作緊迫感。
“截污納管,引流活水及生態修復是基本思路”,王先國表示,首先是截污管網,要讓周邊污水口的污水得到截流;其次,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礎上,通過對河道進行生態補水,加強河道的稀釋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最后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實現水清、水滿、水美的目標。
而對于勤豐小溪水體治理效果不明顯的問題,王先國表示,三個環節中,截污納管、生態修復已基本完善,但在引流活水這一環節,應加快進度,補齊短板,快速解決水體不達標現狀。
臨界達標水體 要明確分工倒排工期
12月7日下午,督導組又馬不停蹄趕往三亞市,現場檢查了大茅河、臘尾水庫、東西河等7個污染水體,聽取了相關負責人關于河道整治的匯報,并現場要求三亞市水務、環保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治理進度,如期完成年度治理任務。
根據工作部署要求,2018年底三亞11條河18個斷面的水體治理要消除劣V類水體,達到地表水V類,海水三類,海水四類的管理目標,其中,2017年底要完成8個斷面達標任務。經環保部門監測,8個黑臭水已全部消除黑臭,11月份斷面達標7個,其中2017年8個斷面達標任務已完成5個。
對于未標達或臨界達標水體,督導組表示,施工單位要和市鎮相關部門加強溝通,逐一梳理存在的問題,明確責任分工,倒排工期,推進工程進度,保證按時完成水體治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