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70年海西州氣象事業發展歷程,充滿艱辛和輝煌、創新和突破、付出和收獲。在三代氣象人扎根高原,櫛風沐雨的堅守下,海西氣象事業一路高歌奮進。
開拓奮進——繪就海西氣象事業從無到有美麗畫卷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一往無前的老一輩氣象人發揚革命傳統,在風雪彌漫的生命禁區,在漫漫黃沙的大漠深處建起了一座座氣象站。 1954年1月1日,在察汗烏蘇建立了海西第一個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址在都蘭縣察汗烏蘇 ,海拔3189.0米。1955年建立了德令哈、格爾木、茫崖、大柴旦、茶卡氣象站。1956年為保證北京-拉薩通航,在航線沿線建設了冷湖、諾木洪、沱沱河、馬海等站,并在都蘭、格爾木、沱沱河、茫崖、冷湖五站增建了探空業務,在五道梁、大柴旦、德令哈建立了小球測風。1957年建立了天峻氣象站。1959年建立了香日德、察爾汗氣象站。1960年建立了小灶火(烏圖美仁)氣象站。
1967年石棉礦氣象觀測站職工合影(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隨著老一輩氣象人氣壯山河的足跡陸續踏遍海西各地,柴達木盆地的氣象資料也日臻完善,為青藏高原上祖國聚寶盆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氣象數據支撐。
在歲月的歷程中,總有一些特別的往事接續著前行的力量,充滿著無限憧憬的未來。海西州氣象局緊緊跟隨青海省氣象局和州委、州政府步伐,走過了70年艱苦創業、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漫漫征程。
1954年1月建立的都蘭察汗烏蘇氣象站不僅是海西第一個國家基本氣象站,也是海西州氣象局的前身。1958年7月在自治州首府大柴旦,經上級批準原大柴旦氣象站擴建為氣象臺,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氣象臺。1959年7月更名為柴達木行政委員會水利氣象局。1961年5月更名為大柴旦氣象臺,1964年9月10日更名為海西州氣象臺,1968年8月大柴旦氣象臺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氣象臺革命委員會,1973年10月成立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氣象局,1981年4月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氣象局。1985年6月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氣象局。
盡心竭力——突破服務盲區補短板 提升氣象服務能力
2001年,全州逐漸建成5個Milos500地面自動氣象站和2個CAWS600自動氣象站,氣象觀測資料的采集、報文的編發、報表的制作、資料傳輸等逐步實現了計算機自動處理。2004年開始生態監測,包括德令哈干塵降,茫崖、冷湖、大柴旦、烏蘭風蝕風積和天峻草場監測。
2014年,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調整,優化國家級臺站觀測任務,取消云狀和煙幕等13種天氣現象觀測,調減人工觀測時次,取消夜間觀測,調整部分編發報任務。
2022年,烏蘭X波段雷達建成,2023年10月20日起正式業務運行。茫崖垂直觀測系統于2023年5月1日起進入業務試運行。
烏蘭X波段雷達建成(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如今,海西州已建天氣雷達2部,在建2部,地面氣象觀測站78個,德令哈、天峻、茶卡、大柴旦、冷湖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為百年氣象站,州內建有2個高空氣象觀測站,1套垂直觀測系統,2個酸雨觀測站,6個生態環境監測站,1個GPS\MET觀測站,主要業務有地面觀測、農氣觀測、高空探測、酸雨觀測、生態監測、人工增雨、雷電災害防御等。現已建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凝心聚力——沖破準確預報天花板 提高氣象預警水平
海西州地處全國天氣系統上游,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干旱、大風、寒潮、暴雨、暴雪、冰雹等氣象災害多發、頻發。70年來,海西州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如今,依靠人工智能和多源資料融合預報技術,海西州構建了高分辨率快速更新的智能網格滾動要素預報系統,實現強對流臨近網格預報10分鐘更新。
業務人員正在做放球準備(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2016年,面對海西東部多輪強降水天氣過程,州氣象局開展遞進式氣象服務。過程前反復研判,發布《重要天氣報告》將暴雨落區精準到鄉鎮,同時通過《重要天氣預報》遞進式服務,滾動訂正預報結論,確保預報準確率。在過程中,通過預警信號來彌補短期預報過程中的不足,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發布以后,隨時匯報雨量實況和衛星云圖發展趨勢情況,同時通過叫應機制與各單位應急聯動。過程趨于結束時,繼續追蹤服務,為各單位做好洪澇災害防御應對提供保障,注重對強降水形成機理、極端個例、技術路線等進行復盤總結,為應對下一步過程累積經驗。
2022年8月,那河流域汛情嚴峻,鴨湖水位上漲期間及時選派骨干人員赴鴨湖開展現場氣象應急保障服務。其間為那河流域應急搶險提供氣象決策依據260余期。
近年來,隨著全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民眾、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海西州氣象局在成立之初,就擔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如今,州氣象局圍繞防災減災、產業“四地”建設、生態文明等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綜合氣象服務。
此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慶;顒印ⅰ扒嗲、國際自行車賽等多項重大活動中,也留下了海西州氣象部門的服務印記。
揚帆破浪——向海西氣象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海西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不移,凝聚發展合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共同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海西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州氣象局與各市、縣(行委)政府簽署《共同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5個市、縣政府成立氣象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召開氣象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出臺相應舉措辦法。與州水利局、農牧局、交通局、林草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簽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與格爾木市氣象局簽訂《共同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聯合下發《落實共同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工作方案》。海西氣象高質量發展成效卓著。
在烏蘭縣茶卡鎮茶卡鹽湖景區開展人工增雨(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有效發揮氣象科技先導性作用,不斷加強人事人才工作。海西州氣象局現有職工105人,本科及以上人數占比95.2%,碩士研究生3人,高級工程師15人。州級創新團隊3支,縣局創新團隊4支。2019年至今,海西州氣象部門共有7人入選“青海省氣象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其中“科技骨干人才”2人,“青年氣象英才”5人。2人入選地方人才計劃,其中“青海省昆侖英才?拔尖人才”1人,“柴達木英才?海西工匠”1人。3名氣象工作者被聘為海西州應急專家。
如今,海西的專業氣象服務更加“擴大化”,氣象監測站網更加“精密化”,氣象預報預警更加“精準化”,決策氣象服務更加“精細化”,公眾氣象服務更加“生活化”,海西氣象高質量發展水平也將更加日新月異。
秉承初心——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
70年開拓奮進,70年薪火相傳。1958年成立大柴旦氣象臺黨支部,當時有黨員13人;1984年6月成立了州氣象局黨支部,有黨員21人,F在,海西氣象部門共有黨員56人,占全州職工的53%。從第一個黨支部建立至今,海西氣象部門始終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將黨中央和上級黨組決策部署貫穿到海西氣象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組織、思想建設,強化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斷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努力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和水平,更好發揮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持續推進新時代氣象文化建設,多次獲“全省氣象部門綜合考評優秀達標單位”,榮獲“海西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示范單位”“州直模范機關”“平安機關”“省級衛生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晉升為省級文明單位。
我國的氣象事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海西新一輩的氣象人將接續披荊斬棘,奮勇爭先,踏上柴達木盆地氣象事業發展新征程。(青海省氣象局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