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青海省氣象局在中國氣象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拓進取,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在江源大地繪就氣象高質量發展絢麗篇章。

2023年,中國氣象局青海省政府簽署省部合作協議(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匯聚合力 實干篤行 全面推動青海氣象高質量發展

青海省氣象局堅持把落實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作為青海省政府每年召開推進會部署氣象高質量發展任務,各級政府均出臺落實《綱要》的政策文件。

中國氣象局和青海省政府簽署新一輪省部合作協議,高位謀劃、合力推動青海氣象高質量發展。聯合印發《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氣象先行先試行動方案(2022—2025年)》,形成的青海應對氣候變化“12363”模式在全國交流推廣。雙方共同舉辦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國際學術交流會,影響深遠廣泛。合力推進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建設。中國氣象局召開對口援青座談會,落實國省援助資金近1600萬元。

2024年,西寧天氣雷達已在大坂山開展業務觀測(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青海省氣象局聯合省財政廳印發《青海省氣象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試行)》《青海省氣象局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從制度層面保障地方財政對氣象部門的投入力度。聚焦“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落實,推動實施三江源二期人工增雨工程、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工程項目,2023年人均基本建設項目投入較2019年增長1.5倍。積極落實國債項目投資1.05億元,目前在氣象災害監測、防災減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逐步發揮效益。

2023年,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建設開工儀式(青海氣象局供圖)

青海省氣象局與3個市(州)政府,以及20余家廳局、企業、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青海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多方協同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任務分工臺賬》,制定高質量發展評價管理辦法,修訂指標體系及算法,開展氣象高質量發展評估。

創新驅動 需求牽引 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水平切實提升

氣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推進氣象科技“三評”改革,制定氣象科技項目及成果管理辦法、“揭榜掛帥”等制度強化科研管理。全球大氣本底與青藏高原大數據應用中心科技創新平臺納入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計劃,青海省政府每年投資1000余萬元培育建設。

2023年8月8日,全球大氣本底與青藏高原大數據應用中心科創平臺成立大會暨青藏高原碳與氣候變化監測聯盟發起儀式成功舉辦,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高質量科技支撐。溫室氣體及碳中和重點實驗室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瓦里關大氣本底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評估獲優秀,形成“1+2+2”科技創新平臺布局。

幾年來,全省氣象部門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93項,落實科研經費5474萬元。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26篇,認定氣象科技成果236項,4項成果分獲省自然科學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監測精密能力不斷夯實。2024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同投資2600余萬元的西寧達坂山國家天氣雷達站順利完成雷達設備安裝調試和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等建設,并投入業務試運行,青海東北部災害天氣監測預警再添新利器。建設“3+N”的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地面觀測站網密度達18.1個每萬平方公里,較2018年增長1倍,觀測格點平均達26.57公里,鄉鎮自動站覆蓋率達100%。實現青海東部人口密集、災害多發區雷達組網,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顯著增強。

精準預報水平不斷提升。推進基于“云+端”架構的精準預報新型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建成覆蓋全省5公里逐小時更新的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和“一點訂正,全網更新”的集約化業務流程,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數字預報新業態基本構建。降水、氣溫預報準確率穩中有升,實現城鎮100毫米以上暴雨預報準確率零突破。持續補齊多源資料融合應用短板,推進扁平化短臨業務體系建設,預警業務布局進一步優化,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逐步增強,實現預警準確率和提前量逐年雙提升。

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落實《青海省氣象局強化氣象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接入4個部門22種觀測數據,新研3套高價值“雙碳”數據產品。完善省級多源融合實況產品體系,本地自研產品5類30種!昂A繗庀髷祿Y料融合應用、多尺度數值模式的發展等使得天氣預報準確率大幅提升。我們準確預報了2022年8月罕見強降水天氣和2024年9月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暴雨天氣過程!鼻嗪J庀笈_首席預報員馬秀梅說。

堅守初心 深化改革 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青海省氣象局不斷深化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重點戰略和行業領域氣象服務改革,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青海省政府印發《青海省以氣象災害(暴雨)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安全管理辦法》,建立高級別預警“叫應”“叫醒”機制,健全應急值守、避險轉移、“三!钡裙ぷ鳈C制,“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立健全。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縣級全覆蓋,15個部門和29類預警信息在12379平臺統一發布。建設“群防+技防+智防”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99%,“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斷完善,氣象部門在政府防災減災決策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有效應對2020年青海東部罕見暴雨、2022年大通“8·18”山洪及互助“9·01”山體滑坡等災害。2023年各級政府根據氣象預警提前組織轉移涉險群眾7.89萬人,實現人員“零傷亡”。

“預計9月3日至4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累計降水量30至60毫米,局地100毫米以上……”接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黨委書記韓少君立即組織轉移人員。“我們橋頭鎮有26個隱患點,涉及群眾281戶,1153人,根據氣象預警,我們及時轉移了這些人員,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每年5至7月,是青海冬蟲夏草采挖季,同時也是高原上雷電高發的季節。“科普能讓群眾快速掌握避雷!”在蟲草采挖季,青海氣象工作者帶上科普書、扛著音箱、掛上大喇叭甚至騎著馬,想方設法把科普知識帶進雪山草原。

青海省氣象局深耕“進機關、進社區、進牧區、進學校、進農戶、進企業、進宗教場所”的蟲草采挖季防雷減災科普“氣象七進”活動,防雷“一過程一策”科普宣傳成效顯著,青南地區蟲草采挖季雷擊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實現三下降。蟲草采挖防雷科普獲全國氣象部門科普示范案例,吳曉軍省長批示在全省推廣經驗做法。

圍繞“國之大者”,青海省氣象部門持續開展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成效顯著。青海省政府印發《青海省生態氣象保障服務示范省建設方案》,成立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和三江源等3個生態氣象分中心。構建生態氣象、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雙碳目標” “三位一體”生態氣象業務新格局,實現了冰凍圈生態氣候類型全覆蓋、生態氣候特征全要素、生態氣候變化多尺度立體化監測。聚焦生態保護修復和高寒生態與氣候變化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實施保護“中華水塔”增雨行動,近5年,三江源、祁連山地區年均增加降水分別達24億、4億立方米以上,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我們深刻體悟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前提,依托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服務‘雙碳’戰略初步取得成效。”青海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鳳霞說。

氣象服務保障產業“四地”建設取得實效。圍繞服務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開展氣象因素對鹽湖產業的影響評估技術研發,為鹽湖企業生產調度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圍繞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實施“風能太陽能發電精細化氣象服務示范計劃”,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精細化普查和風功率、光功率精細化預報服務;圍繞服務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聯合文旅部門打造基于環線旅游的青海天氣旅游品牌,開展重點旅游景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和氣象災害對旅游的影響評估;圍繞服務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創建省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完成貴德虹鱒魚等全省17類特色農畜產品氣候品質認證。

2024年,開展氣象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活動,樂都大櫻桃、西寧草莓、大柴旦星空等農產品和文旅產品在氣象科技助力下,品牌效益逐步形成。

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青海氣象部門研發覆蓋老百姓衣食住行游購娛學康等多元化需求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探索開展基于場景的定制氣象服務,實現個性化氣象服務在線互動和預警預報信息精準實時按需推送,面向公眾發布交通、旅游、健康、戶外、生活指數等個性化、場景化的氣象服務產品達18種,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5分以上,位列全國前列。

黨建引領 業務融合 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夯實

青海省氣象局黨組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將黨中央和上級黨組決策部署貫穿到氣象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全省氣象部門深入開展 “三聯促三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守正創新 奉獻氣象”實踐活動,推動“黨建+業務”品牌創建,促進黨建業務深度融合發展。聚焦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印發《貫徹落實〈全面提高氣象部門黨的建設質量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明確垂直管理部門黨建工作責任的若干措施》《關于貫徹落實“六個一”要求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方案》《2024年青海氣象文化建設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機關黨建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氣象部門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通知》,深入開展“四強一融合”支部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

大力開展文明單位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省氣象部門獲評“全國工人先鋒號”1個,“全國文明單位”4個,“省級文明單位”12個,“全省三八紅旗手集體”1個。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榮獲青海省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兩彈一星”精神傳承基地榮譽稱號。

推動氣象業務技術體制、科技體制、服務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完成改革任務86項,出臺制度性成果文件61項,主要業務領域制度體系基本確立。

《青海省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導目錄》作為改革創新好經驗向全國氣象部門推廣。率先實施“審批破冰”改革,獲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

增強氣象依法行政履行社會職能。構建4部地方性氣象法規、4部政府規章、7部行政規范性文件,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開展青海、西藏協同標準建設。 5年來,發布實施地方標準52項,編制1項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3項行業標準。守牢“一個底線”意識,落實三級四方責任,加強“1232”監管模式,完善信用信息應用機制,氣象融入地方社會安全治理體系和行業安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青海省氣象局供稿)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