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既然需要科技特派員,肯定有困難要解決?朔@些困難,幫助農民致富,正是科技特派員的使命所在。

舒妙安 浙江省科技特派員、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研究員

蹲在狹窄的田畦上,一旁滿是青翠的稻苗,掀開附卵板后只見三五成群的棘胸蛙四處驚竄,濺起陣陣水花……近日,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屏南鎮橫溪村,浙江省科技特派員、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研究員舒妙安向科技日報記者展示了高山稻蛙種養基地的試點成果。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边@番場景并非平原丘陵地區獨有,在海拔900米的山上也可以看到。這是舒妙安擔任科技特派員18年以來,為派駐地方培育的山區特色產業之一。

談及初次作為科技特派員去往屏南鎮的經歷,舒妙安記憶猶新:2005年4月28日從杭州出發,經過幾次換乘,輾轉近9個小時后,次日終于抵達了浙江海拔最高的鄉鎮——屏南鎮。從40多歲開始從事科技特派員工作,舒妙安早已習慣星夜趕路,坐長途車往返兩地,如今年過花甲,狀態依然年輕,在山間小路行走照樣步伐穩健。

“剛到屏南鎮,我真有點不知所措——超過一半的村莊海拔在800米以上,全鎮的工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也沒有一家農業企業,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笔婷畎不貞浀,起初他擔心自己學的水產養殖專業沒有用武之地,但轉念一想,一個鄉鎮既然需要科技特派員,肯定有困難需要解決?朔@些困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正是科技特派員的使命所在。

白紙作畫:繪出高山蔬菜繽紛景致

8月上旬,記者走訪屏南鎮周岱村,只見掛滿四季豆的藤蔓連片成蔭,村民們提著竹籃、塑料桶采摘,游客接待中心內剛收來的四季豆壘起成堆,幾位老婦人熟練地分揀打包……

多年來,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當地高山四季豆采摘季,也是周岱村留守農民一年中最忙的時段之一。

如今的屏南鎮是長三角高山蔬菜主產區,高山四季豆、高山螺旋椒、高山西紅柿等蔬菜種植總面積為3200多畝。但萬事開頭難,讓農民愿意種、堅持種高山蔬菜,要費很大工夫。

利用2005年的五一假期,舒妙安走訪了鎮里絕大多數村莊,發現當地農民收入來源主要靠種香菇。但隨著生態保護體系的健全,森林禁伐,種菇木料日益緊張,山區產業面臨變成“一張白紙”、重新歸零的處境。

當地曾嘗試過種植西芹、西瓜、蘿卜等蔬果,但由于蔬果品質不好、運輸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等原因均效果不佳。

“到底能種什么?”接過這個問題,舒妙安思索良久,偶然看到同事在金華市武義縣推廣的高山四季豆效益較好的消息,隨即實地考察,了解情況。與鄉鎮干部商量后,他們最終決定用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為農戶保底,在屏南鎮試種高山四季豆。

“除了當年即可收獲這一優點外,它更能利用高海拔氣候優勢,與低海拔地區種植的四季豆錯峰上市!笔婷畎步忉屨f,當地農民原先沒怎么種過四季豆,心里沒底。前期推廣工作從選取田塊試點到種植成功,歷時約3年。

時任屏南鎮黨委書記吳照培回憶道:“我和舒教授考察田塊時,有村民直接說‘不信他們能把四季豆種起來’。我們也能理解,得用實效使人信服。”

令吳照培欣慰的是,通過邀請專家現場指導、組織農戶外出學習等方式,高山四季豆在屏南鎮終于種植成功并推廣開來,成了山區農民的致富“金豆”。

“多年來,屏南鎮的高山四季豆畝產量一般在4000多斤,畝均利潤保持在1萬元左右,高山蔬菜產業已累計增加經濟效益5億多元,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舒妙安說,山高路遠的資源劣勢終于轉變成了經濟優勢。

學以致用:催生國內首個“石蛙之鄉”

“2009年,我開始嘗試養蛙,在技術細節方面卻是門外漢。”在屏南鎮百步村,龍泉市青源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主任何金海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舒妙安主動上門對接,在蛙場建設、病害防控等方面給予指導。多年來,合作社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若干村民在山上就業。

作為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之源的龍泉,溪流縱橫,水質潔凈,污染源少,曾是浙江省野生棘胸蛙主產地。驅車穿越在山道之間,時不時能望見汩汩溪流,乃至石縫間迸濺而出的山泉。

“棘胸蛙俗稱石蛙,對生長環境尤為挑剔!笔婷畎步榻B,石蛙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價格較高。當地野生石蛙由于被過度抓捕,數量銳減。如今,養殖石蛙每斤價格為100多元。

發展石蛙養殖這個念頭,舒妙安剛到龍泉時就有過,但時機、條件尚不成熟,只得暫時擱置。2008年,在聽聞龍泉市龍南鄉有農民在試養石蛙后,他馬上就前往農戶家了解養殖情況。

“那時,適逢高山四季豆試種初見成效,我想結合專業所長,擴大服務范圍,培育新的產業!笔婷畎舱f,養石蛙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而且通常養3年才能上市。當時農戶的養殖設施都很簡陋,且缺乏技術指導,成效很低。以此為契機,他在龍泉逐步開展石蛙養殖技術幫扶。

龍泉市科技局科技發展中心科長胡建偉介紹,當地選育適合養殖的石蛙新品系,篩選隔熱降溫的蛙棚建造材料、適合蛙卵吸附且孵化率高的材料……隨著一個個科技特派員項目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石蛙養殖戶獲益。

“按照養殖周期算,到明后年,道太鄉的石蛙年產量有望突破10萬斤。”龍泉市道太鄉黨委書記林琪表示,這項產業也成為吸引農戶返鄉創業就業、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

2015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龍泉市國內首個“中國棘胸蛙之鄉”稱號。目前,龍泉市的11個鄉鎮街道都分布著石蛙養殖產業。龍泉市已經成為浙江省石蛙養殖規模最大的縣市,全市該產業年產值正朝著億元目標邁進。

延續夢想:高山之上發展稻蛙種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養殖棚內引流的天然山泉僅供石蛙活動之用,投喂的飼料以黃粉蟲為主!笔婷畎舱f,科學養蛙保持水質清澈,是“兩山”轉化的有效途徑。

然而,隨著山鄉常住人口減少、土地使用日益規范等實際情況,高山蔬菜種植面臨用工緊張、原有石蛙養殖方式受到空間制約等新的難題。

“一種產業模式不可能一勞永逸,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笔婷畎脖硎荆l村振興,關鍵在人,開發新的石蛙養殖模式——稻蛙種養,打造新的特色富民產業,或許能讓山鄉的年輕人在就業創業時多一種選擇。

“橫溪村的稻蛙種養基地正是其中的一項嘗試!饼埲腥掇r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泉介紹,去年8月,基地試養初步成功后,又投入100多萬元建設了20畝稻蛙種養基地,于今年春季插秧時試點投放了10萬只蛙苗,秋收時稻蛙將一并收獲。

讓水稻和石蛙共生乍看容易,實則需要很多技術措施來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比如,石蛙喜陰喜涼,水稻喜陽喜溫,同時要防鳥防蛇鼠。此外,為了當年即可收成,稻蛙種養系統中,將孵卵、變態的環節改為直接放養一定規格的蛙苗。

顏泉給記者大致算了一筆賬:一畝稻田投放6500只蛙苗的成本約為5.2萬元,預計畝產成蛙1500斤,除去飼料、損耗以及人工費用等,僅石蛙部分,每年畝均利潤可達5萬元。

“基地現階段重點就蛙苗放養密度、規格等方面繼續完善試驗,從0到1雖然難,但試驗出成熟的模式,推廣起來就比較容易。”舒妙安憧憬道,這既是對當初在龍泉養殖石蛙這一夢想的延續,也是對解決山鄉發展難題這一初衷的堅持。

“十多年前,道路條件還不如現在,舒教授不嫌偏遠,與龍泉結緣,從最初服務浙江最高海拔的鄉鎮開始,逐步輻射龍泉全市,多年來勞心勞力,投入到科技特派員的工作中!饼埲锌萍季指本珠L李平表示,他們對此非常感激,將繼續通過項目支持,培育新的特色產業,點燃山鄉經濟活力。

編輯:智陳陽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