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引領的信息時代,傳媒人是傲立一線的弄潮兒。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現設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4個本科專業,其中,新聞學專業系山東省屬公辦本科高校中第一家新聞傳播類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系山東省第一家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同時是山東省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學院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家同時開設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雙出版”專業的高校。

“豐”型育人,“正”型立德,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致力于特色人才培養理念凝練與體系建設,積極倡建“豐”型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傳媒與法相融通的“第二學歷第二學位”培養模式,以“精廣結合厚基礎,多搭平臺強實踐,聚焦網治融法學,分流培養多面向,創新引領豐成果”為人才培養路徑,突出傳媒專業精通、知識面廣、法學融通與實踐貫通,面向黨政機關、媒體出版、司法文化等領域,打造“精通傳媒、融通法學、知識面寬、實踐力強、就業面廣、擅長創新、成果豐碩”的“豐”型人才。

學院創新性打造“以感恩為首要、以責任為擔當、以情懷為引領、以誠信為保障、以規矩為基底”的“正”型特色德育品牌,積極推進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拓展、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等融入實踐育人、創新創業育人、開放協同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體系,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做人“正”,學識“豐”的優秀人才。

實訓體系完備,教學資源先進,夯實專業能力根基

學院現開設《新聞攝影攝像》《節目制作實訓》《網站運作實訓》等大量實踐課程。學生在大一大二上完理論課程后,大三全部進入與業務一線對接的專業工作室實操,形成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工作室為主要教學依托,以大量優質成果為成效呈現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目前,傳媒學院已設置新聞業務、法治新聞、編輯出版、出版創意、網絡與新媒體、法治影像傳播、傳媒藝術、智媒體驗、時尚傳播、法律創意設計等十大工作室類型。各工作室特色鮮明,成績斐然,新聞業務工作室深入媒體一線,開展“主流媒體行”系列活動;影視傳媒工作室拍攝《漩渦》《大山深處的聲音》《我的美麗》等微電影;編輯出版工作室憑借書籍作品《國家寶藏:文物小檔案》獲第八屆韜奮杯全國圖書編校技能大賽學生組團體二等獎……

校內建有價值近1000萬元、擁有眾多現代化設備的傳媒教學實訓中心、數字演播廳、蘋果機房、數字圖形工作站,配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攝影攝像設備等硬件設施,學生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掌握非線性編輯、圖形圖像處理、書刊報排版、UI設計等實訓軟件。

學院成立“大學生通訊社”“大學生藝術團”等特色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可在課堂內外動手出版報紙、雜志,諸如大通社主辦的《致新報》成為學院的一張靚麗名片;拍制視頻,建設網站、APP,發表作品的平臺眾多,校外實踐教學單位多達45家,與各大媒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學生可在央廣網、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及山東商報等中央及省市級媒體、黨政司法機關等單位實習,了解行業實情,提升專業素養。

搭建多維素能提升渠道平臺,托舉學生成長成才

在第一課堂之外,學院為學生免費提供包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典誦讀”“光影觀摩”“筆桿子”“嘴皮子”“強實踐”“研考助力”“公考助力”“英考助力”在內的10個課外輔導工程,同時邀請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等名校的近40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為學生搭建與名校名導間的紐帶和橋梁,對本科生實施“研考助力”工程,指導學生考取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開設公務員考試免費輔導課程,開設大量寫作及相關課程,增強學生公考能力。定期開展“我為學生辦實事”系列活動,通過“考研考公經驗分享會”等分享講座、定向咨詢的形式,助力學生升學與擇業,為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提供助力。

聚焦高質量發展,育人成果豐碩,彰顯使命擔當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完善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員工50人,專任教師4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高級職稱占比61.4%;博士占比52.3%;雙師型師資占比50%;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此外,傳媒學院與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在學科建設、學科隊伍、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實現強強聯合。學院聘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的知名學者、傳媒單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著名編輯記者以及政府單位領導為客座教授,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

近年來,教師教學能力獲得極大提高,獲省級以上教學比賽獎項10余項,省級以上優質課程3項,省級教改項目2項,省級示范性實習實踐基地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教師50余人次獲得省級以上優秀指導教師稱號。發表專業論文100多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論點摘編;出版專著、教材10余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余項,各類科研成果獲獎10余項,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70余人次,已在全國嶄露頭角。

學生廣泛參與國家級、省級等各類專業競賽,參賽人次達到專業人數的100%。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省級賽事評比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創作作品20000多件,生均近30件;學生獲國家級、省級以上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比賽獎項830余項;教師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優秀指導教師稱號50余人次,贏得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今年6月,學院學生團隊榮獲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級特等獎,實現學校在該競賽獲獎層次的最新突破。

憑借扎實的實踐組織工作和顯著的育人成效,學院已連續12年被學校授予“社會實踐優秀單位”,在全校實踐育人工作中樹立標桿;先后10次被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團省委等部門評為省級社會實踐優秀單位。實踐育人成果獲得校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贊譽。

學院聚焦學生升學發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持續優化考研服務體系,考研工作成效顯著,考研成績屢攀新高,形成“報考人數遞增、錄取率攀升、院校層次躍升”的良好態勢。高質量就業率逐年提升,近年來連續保持在30%左右,多名學生考取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等名校研究生,多名學生入職司法、傳媒等黨政機關和單位,充分展現了學院卓越的育人實力與學生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未來,學院將繼續秉承“精通傳媒,融通法學”的辦學宗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致力于培育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素養、創新能力與前瞻視野的新時代復合型傳媒人才,努力打造省內一流、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傳媒學院樣板。(王曉紅)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