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為全面展示山東各地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與守護綠水青山,記錄黃河沿岸縣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講述百姓因河而興的幸福故事,央廣網山東頻道聯合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策劃推出《黃河岸邊是我家》大型融媒體主題宣傳活動。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平陰分局黨組書記、局長葛傳榮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央廣網發 劉博倫制圖)

芬芳馥郁的玫瑰園里,可以點花成“金”;安瀾河畔的遷建村里,房屋鱗次櫛比;綠帶“纏繞”的生態大道上,車輛如梭;郁郁蔥蔥的生態濕地,風光旖旎;奔流不息的“母親河”,不斷涌出“綠色動能”……行走在濟南市平陰縣,處處都能感受到“美麗生態”變成“美麗經濟”的喜人景象。

黃河沿岸的平陰縣一片郁郁蔥蔥(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萬里黃河出昆侖、下高原,九曲百折,在平陰大地奔流40多公里,賦予了這片土地優渥的資源稟賦和嶄新的發展機遇。平陰縣作為黃河入濟第一縣,如何踐行“兩山”理念,同步提升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贏”?近日,記者來到濟南市平陰縣,探尋這里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綠色發展“高質量”協同推進的秘訣。

以“綠”為底:守護生態“含綠量”

陳戈與崔存新正在記錄水質采樣數據(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平陰縣玫瑰湖濕地里,水光瀲滟,飛鳥游弋,濟南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平陰分中心工程師陳戈與崔存新正在這里取水采樣,“我們會定期對平陰縣的大型湖、河、濕地等水域進行采樣監測,根據相關數據進行監督與整治。”陳戈告訴記者,平陰縣在“綠”字上下功夫、在“水”字上做文章,當好黃河“生態衛士”,對破壞生態環境踩“紅線”的行為,敢亮劍、出重拳。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平陰分局工作人員在平陰縣水務發展有限公司一廠內進行巡查(央廣網發 實習生劉潔檸 攝)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前身為“城西洼”,是黃河行洪時形成的一片沼澤地,因位于縣城西部,被稱為“城西洼”。為加強生態保護和濕地修復工作,平陰縣按照國家級濕地公園標準建設了玫瑰湖濕地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685公頃,是黃河的重要滯洪區,在城市泄洪、凈化水質、保水補源、保障濟南飲水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8月16日正式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同年底被山東省林業廳評為山東省最美濕地,如今已經成為濟南市平陰縣“綠色生態”的一張名片。

玫瑰湖濕地內,水鳥正在戲水玩鬧(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黃河在平陰穿境而過,在玫瑰湖濕地公園的北面就有全國唯一一處黃河直角彎。直角彎能夠沉淀豐富的營養物質,形成較大的淺灘,水質的提升對土壤和大氣環境的改善也產生了積極作用,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寬闊的休憩地。”平陰縣環衛綠化管護中心副主任劉斌介紹。據統計,平陰縣玫瑰湖濕地公園共發現記錄野生鳥類87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鳥類白鶴,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白天鵝、震旦鴉雀、黃嘴白鷺等14種,山東省重點保護野生鳥類白骨頂雞、灰椋鳥、翠鳥等56種。其中,震旦鴉雀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種,被人們稱作“鳥中大熊貓”,其對棲息的水域環境有著極高要求,被稱為水域環境的“生態試紙”。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更多野生保護動物落戶平陰縣(央廣網發 平陰縣委宣傳部 供圖)

除了“鳥中大熊貓”外,天鵝也格外喜愛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2018年10月25日,38只白天鵝來到玫瑰湖;同年12月1日,38只白天鵝再次“到訪”玫瑰湖。劉斌介紹,大天鵝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只有良好的水質、豐富的食物以及安全的環境才能吸引它們。“這些珍稀鳥類的到來,不僅增添了公園的靈動性,也是對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充分肯定。”

俯瞰玫瑰湖濕地,蒼翠欲滴(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點“綠”生金:提升產業“含金量”

“含綠量大,不光是綠色生態之美,更是綠色產業之美。”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平陰分局黨組書記、局長葛傳榮說。“我們依托泰山西延余脈自然生態資源稟賦,致力把綠水青山‘高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高價值’,在生態農業上下功夫,厚植綠水青山底色,彰顯金山銀山成色,點‘綠’生金,讓產業‘含金量’越來越足。”

游客在平陰縣玫瑰園內賞花拍照(央廣網發 平陰縣委宣傳部 供圖)

獨特的氣候、水質、土壤,使平陰成為世界頂級的玫瑰主產區。據了解,依托優質的玫瑰原料資源,平陰開發出了食品、飲品、化妝品等8大系列140余種產品,玫瑰精油、玫瑰鮮花餅、玫瑰花茶暢銷國內外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當地已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良性循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平陰玫瑰品牌價值達到32.36億元,全產業鏈綜合產值60億元。

兩個小女孩正在玫瑰園內采摘玫瑰花(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下一步,平陰縣將充分發揮特有的生態資源優勢,深挖玫瑰價值,做好結合文章,積極探索以玫瑰養顏、阿膠養身、泉水養心為鮮明特色的多元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全國玫瑰主題特色文旅康養產業高地,讓平陰玫瑰這朵生態之花、致富之花、幸福之花開放得更加燦爛、更加芬芳。”平陰縣特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博說。

遷建整治前的讓莊鋪村道路坑坑洼洼(央廣網發 鄭繼鵬 攝)

過去,地處沿黃風貌帶的讓莊鋪村,是出了名的“發展滯后村”。平陰縣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文化旅游中,聚力打造都市近郊游的“后花園”。“以前村子邊上的安瀾河就是個‘臭水溝’,水也不多,村子在遷建前也沒什么人,都是老人小孩。遷建后,河水清澈了,風景好了,房屋也變得整齊干凈,很多年輕人都愿意到這里拍照游玩。”西瓜地里正在梳理瓜苗的村民王順告訴記者。

整治后的讓莊鋪村有了干凈的道路和規劃整齊的良田(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生態環境的提升,也讓村民更愿意留在讓莊鋪村搞發展、謀出路。近年來,讓莊鋪村整合了340畝土地,合作社打造“小型田園綜合體”,分八大產業進行布局。“我們按照年鏈條+周期鏈條進行規劃,實現四季都能游玩、每個時令都有果蔬采摘,游客來得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就提升了。” 讓莊鋪村黨支部書記王忠超介紹。

前來讓莊鋪村研學的學生(央廣網發 鄭繼鵬 供圖)

如今的讓莊鋪村風景秀美,有眾多網紅打卡地和絡繹不絕的游客。2023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

向“新”而行:催生發展“含新量”

平陰縣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插柳成蔭”,催生發展“含新量”,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進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平陰縣“智慧黃河”數字平臺(央廣網發 張林鳳供圖)

平陰縣在山東省范圍內首創性建設了“智慧黃河”數字化平臺。“智慧黃河”數字化平臺統籌縣域沿黃40公里生態帶的“天、空、地”多維感知手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黃河防汛抗旱的智能預警,河道水情、水質、大氣環境等信息的數字孿生,實現黃河(平陰段)全域感知。

同時,“智慧黃河”還可以助力鄉村振興和黃河沿線特色產業發展。以數字化加持,應用物聯網和云資源,“智慧黃河”能夠完成對稻田等數字農場的智能化改造,消費者可以遠程認養稻田、遙控施肥、體驗收割,還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可追溯管理和電商化,開辟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此外,平陰縣聚焦優勢資源,謀劃實施“女神一號”旅游公路項目,致力于打造省會特色產業發展新高地和濟南輻射魯西南的橋頭堡。

黃昏之下的“女神一號”旅游公路別有一番風味(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 攝)

“‘女神1號’旅游公路作為國內首個女性主題旅游公路,全長40公里,覆蓋了5個鎮街16個特色村莊。”平陰縣黃河生態產業發展中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郭磊告訴記者,近年來,“女神1號”旅游公路景觀提升工作有序推進,目前建成了黃河宿集、黃河觀景平臺、乘風破浪觀景平臺、夢尋花海休閑區等10余處休憩打卡節點,規范完善了旅游導覽標識系統,還在道路沿線的備防石垛上繪制了世界名作,把黃河與大地彩繪藝術進行有機融合。

“站在新起點上,平陰縣擘畫創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新藍圖,恰逢其時,大有可為。”葛傳榮告訴記者。(央廣網記者劉博倫 實習生劉潔檸)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