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15日消息(記者周洪)由“華泓商業管理”主辦,“杰奎琳文化藝術”策展,法國駐華大使館及法國駐滬總領館支持的“老先生們——1900-1950年間法國的大師與學生們”作品展于5月15日至7月26日在上海靜安區會德豐廣場北院離合空間5樓舉辦。近50位法國藝術家的100余件(組)19-20世紀的油畫、素描、色粉、水彩、版畫作品將被以一種浸入式的展陳方式呈現于中國觀眾面前,將觀眾帶回到美好年代的法國巴黎,探索法蘭西美術最多元的五十年。
“老先生們”是青年藝術家成名前的貴人。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開啟可謂天意,孩童素描本上的畫作所彰顯的天賦是通向大師們畫室的入場券。在這人生的第二位父親以及其他未來準藝術家們身邊,年輕的藝術家在學習行業秘密的同時編織著個人的社交網絡,并建立起那些忠誠的友誼和更牢固且私密的情感。事實上美院的體系主宰著藝術生涯,而競賽則是重中之重:從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各種競試到進入沙龍,后者則是為了獲得大型官方訂購。私人客戶——例如那些聲名顯赫的貴族和工業大亨,可以是渴望擺脫窘迫生活的藝術家們收入的來源。對于藝術家來說,最終的職業巔峰莫過于入選法蘭西美術院,甚至是獲得法蘭西學院“不朽者”的殊榮。
與固有觀念相反,這一體系孕育了掙脫出大衛藝術的安格爾、離開居斯塔夫·莫羅的馬蒂斯,更是催生了那些現代畫派藝術家和藝術商人體系的活躍分子,比如梵高、圖盧茲·勞德雷克都出自費爾南德·柯羅蒙的畫室。趙無極作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學生同時也常常去格朗旭米埃畫院的奧東·弗里茨畫室學習,并在由安德烈·洛特和馬塞爾·高麥爾擔任評委的繪畫競賽中獲得優勝,在職業生涯的末期更是入選并成為了法蘭西美術院院士。
20世紀上半葉,眾多中國早期留法藝術家求學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他們與法國大師的師生情誼如今亦成為佳話。徐悲鴻視恩師帕斯卡·達仰-布弗萊如第二位父親;林風眠將亦師亦友的安德烈·克羅多請回中國幫助他一起執教北平和杭州藝專;吳冠中如愿進入讓·蘇弗爾皮畫室的同時也不忘課外在校外安德烈·洛特的自由畫院學習。中法兩國的美術可謂血脈相連。
展覽通過重現19世紀末藝術家的私人會客廳、巴黎的露天咖啡等一系列元素,將大師及其學生的故事娓娓道來。現代性創作的探索也是一場社會性質的探索,從過去到現在,一代又一代傳遞下去,努力從未停歇。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可謂半個上海人。他來自法國,定居上海,是著名的藝術史學家、文化遺產類展覽策展人。作為策展人,他在上海先后策劃了“上海與巴黎之間——中國現當代藝術展”(2013-2014年,中華藝術宮)、“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2014年,中華藝術宮)、“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侖——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2019-2020年,上海博物館)等多個大展,為上海乃至全國的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法國藝術的窗。
展覽將展出百余件類型豐富且極具質量的繪畫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曾經在“上海與巴黎之間”、“大師與大師”展中展出的重要作品,如弗朗索瓦·弗拉孟的《梅尼耶夫人肖像》、帕斯卡·達仰-布弗萊的《奧菲麗婭》、阿爾伯特·貝納爾的《戴面紗的年輕女體》等當年廣受好評的作品,時隔近十年將再次展示在上海的公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