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6月2日消息(記者周洪)吊桿、升降臺和燈光伴隨著動人的音樂旋律翩翩起舞,原本機械呆板的舞臺靈動跳躍,闊別上海觀眾五年的宛平劇院即將于六月底正式回歸,給予觀眾一流舞臺設備所具備的無限想象空間。

先進舞臺 (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這座以中國傳統折扇提取設計靈感的劇場,集傳統戲曲劇場之大成,凸顯“精細而雅致”的特點,包括一個996座的大劇場,一個262座的小劇場以及配套的多功能演藝廳(含可收納式座位209座)、影音體驗中心(40座)、專業排練廳(150平米)等文化空間。

  在新聞發布會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和昆劇表演藝術家張靜嫻通過視頻分別對未來的宛平劇院表達了祝愿,希望宛平劇院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宛平劇院還發布了新Logo,以中國折扇和建筑造型提煉元素,漢語拼音W經過錯落別致的堆陳拼搭,簡約而富有張力,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中傳達了鮮明的時代氣息。

  全新升級的宛平劇院以古典雅致的海派玉雕和戲曲折扇造型亮相,總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在占地面積不增加的基礎上,使用面積比初建于1988年的老劇場擴大3倍,地上5層、地下3層的不同觀演區錯落疊放。這全然歸功于從中國傳統合院建筑中汲取的靈感,整體聚攏向內的開放格局和中國園林式復合空間體驗相得益彰,讓觀眾們移步換景,墜入輕盈的戲曲夢鄉。

  宛平劇院大劇場臺口寬16米,高10米,深20米,側臺寬8-10米,深20米,全電控可編程升降吊桿65套,全網格化控制的燈光系統和全光纖信號傳輸方式的擴聲系統,可以滿足大型戲曲劇目的需求。舞臺上多達25個正方形網格升降臺、轉臺呈棋盤分布,極大程度契合了新編劇目的制作要求。

  宛平劇院舞臺技術設計采用英國劇場設計機構TPC的專業方案,燈光、音響和舞臺機械控制分別采用ETC、Meyer Sound、瓦格納等國際一線品牌,充分體現了當今國際劇場的專業水準。戲曲是古老的,但又是年輕的。在增強文化軟實力、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這些先進的硬件設備將會使得中國戲曲如虎添翼。

  宛平劇院的定位是服務中國傳統文化。一流硬件還需要和文化本體相匹配,才能起到1+1〉2的作用。宛平劇院的設計理念不僅著眼于世界一流,而且充分尊重傳統戲曲的審美特征、戲曲演職人員使用習慣和觀眾欣賞習慣。宛平劇院大劇場觀眾席采取馬蹄形收攏結構,觀眾席最后一排到臺口直線距離22米,照顧了觀眾欣賞角兒表演細節的習慣。在后臺區域設置了盔帽間,在走廊寬度高度上兼顧武戲演員的需求,道具進景出入口方便卡車進出和裝卸貨,連化妝間的燈光以及洗臉水龍頭都照顧到了戲曲演員的特殊需求。

  觀眾廳座椅采用日本KOTOBUKI品牌,這是日本專業的座椅生產商,以其安全、可靠、耐用、靜音特點在日本劇場占據領先地位。宛平劇院還設立了一個40座杜比全景聲電影放映廳,挖掘歷史史料并配合文藝院團拍攝的戲曲電影,用電影手段突破舞臺藝術的限制,以舞臺藝術+電影的立體組合方式喚醒古老的傳統,賦以新的時代活力。

  在宛平劇院四樓還有一個名為“戲·聚空間”的多功能演藝廳,內墻采用可調光曲線玻璃,宛如一個流光溢彩的琉璃盒子散發著精致的氣韻。透過戲·聚空間的玻璃幕墻,內環高架上一輛輛汽車疾馳而過,顯得相映成趣。這兒的空間250平方米,未來將舉辦戲曲教學、培訓講座、藝術沙龍、品鑒推廣等文化活動,將成為戲曲展示普及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為進一步培育戲曲演出市場,充分調動各層公共空間資源,以音、影、美、畫等打造藝術裝置和沉浸體驗區域,不僅為資深戲迷科普多媒體藝術的迅猛勢頭,更為新一代年輕觀眾深度展現戲曲的當代魅力。雖不是初登場,但傅粉歸來的宛平劇院也正以年輕人的視角傳遞戲曲的深厚內涵,與新老戲迷共同成長。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10周年,宛平劇院于同年6月開啟專業戲曲舞臺的嶄新篇章,可謂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定于6月23日的宛平劇院開臺演出將邀請梅花獎、文華獎和白玉蘭獎的“三獎”戲曲表演藝術家聯袂登臺,以“恰是百年風華”為主題,分設“時代回響”“經典重現”“繼往開來”三個分主題,以文藝工作者的昂揚斗志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宛平劇院在整個開幕季將充分借助上海戲曲中心平臺資源優勢,加強與京、昆、滬、越、淮、評彈六家兄弟戲曲院團的合作,遴選優秀新創作品和復排經典作品,呈現上海戲曲事業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培育演出市場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即日開票上海滬劇院《一號機密》、上海昆劇團《牡丹亭》《獅吼記》和上海越劇院《山海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