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5月17日消息(記者陳鏘)5月15日,以“共享數字發展新機遇,共建中拉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中拉互聯網發展與合作論壇在西安開幕。來自中山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網絡安全等議題展開對話。論壇期間,多位專家學者接受記者采訪,為中拉數字合作建言獻策。

唐巧盈:優勢互補激活疊加效應

“中拉數字合作優勢互補,具有疊加效應!鄙虾I鐣茖W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秘書長唐巧盈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在數字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生態構建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而拉美地區對新興技術轉移、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彌合數字鴻溝等需求日趨迫切。中拉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在數字領域攜手將打造20億人口量級超級大市場,為各自增長和全球發展提供新引擎、開辟新機遇。

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成合作基石。唐巧盈表示,我國在移動通信、光纖網絡等領域的建設經驗,通過技術援助、項目合作、能力培養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拉美數字化底座能力。

跨境電商與智慧農業形成產業閉環。我國憑借供應鏈體系優勢,可以通過數字平臺與拉美優質農產品資源實現雙向賦能,助力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減貧脫困。“比如,我國企業憑借創新的技術和靈活的戰略,在巴西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碧魄捎f。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合作正開辟普惠發展新路徑。她表示,我國AI企業的開源創新與本地化適配方案,可以為拉美國家跨越數字鴻溝提供可復制的實施路徑,帶來廣闊的合作前景。

丁迪:共享智慧城市經驗

同濟大學副教授丁迪接受采訪時指出,作為共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正為中拉數字經濟、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注入新活力、開辟新空間。

產業互補呈現顯著協同效應。我國傳統的電商平臺與拉美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形成雙向流通體系,實現技術優勢與市場資源的有效對接。人工智能領域則呈現算法創新與場景落地的互補格局,可通過在拉美部署算力基礎設施推進技術本地化應用?缇畴娚填I域的合作潛力集中在規則互鑒與模式創新層面,可以合作推動拉美產品“買全球、賣全球”,同時雙方需協同解決區域寬帶普及率不足等基礎設施瓶頸。

技術適配需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丁迪建議,依托我國5G技術優勢,通過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推進通信技術標準與當地社會需求的精準適配。

“同濟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實踐,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管理服務等方面全面開花,加強‘魯班工坊’的職業培訓,一批產教融合基地、項目、政策的落實落地!比瞬排囵B體系構建方面,丁迪建議,構建“雙導師制”人才培養體系,聯合拉美高校培養兼具國際貿易素養與AI工程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通過共建“魯班工坊”實訓基地、孵化基金、搭建聯合實驗室等舉措,為拉美青年創業者提供技術驗證、商業轉化等全鏈條支持。

李曉東:夯實中拉互聯互通基石

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指出,當今時代,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拉雙方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李曉東指出,作為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數字經濟發展與網絡空間治理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對拉美地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針對互聯網發展規律,李曉東認為,互聯網的多元屬性體現在文化基因、治理體系、產業生態和技術創新四個維度,形成層層遞進的有機系統:優秀文化積淀孕育科學治理政策,良性政策環境催生產業發展動能,產業繁榮生態最終推動技術創新突破。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融合與治理經驗的互鑒互通,正是實現數字領域深度合作與共同繁榮的關鍵路徑。

“數字經濟合作最終要落腳于惠民成果轉化,需要更具實效的務實行動!蔽覈劳14億人口構建的超大規模市場,形成了全球最豐富的數字應用場景和最具活力的創新場景。在數字技術領域,我國已建立全球最大的5G網絡基礎設施,擁有全球最多的網民和移動互聯網用戶。

面對AI浪潮,李曉東建議,既要以前瞻視野積極擁抱創新機遇,更需保持戰略定力與科學判斷。在技術迭代進程中構建動態認知框架,既要把握技術賦能的實踐路徑,也要堅守風險防范的治理底線。

韓蒙:打造可信人工智能體系

浙江大學數智融合研究實驗室主任、君同未來創始人韓蒙博士團隊始終關注人工智能治理與安全領域的長期發展。他介紹,自2020年6月GPT-3發布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研領域引發了深遠影響。我國不僅涌現出DeepSeek等代表性創新成果,更匯聚了眾多優秀科研人員,持續突破技術邊界,為深化中拉數字協作奠定一定基礎。

“拉美國家迫切需要加強通信網絡和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供基礎支撐,從而實現生產流程優化與全價值鏈覆蓋。”他在分論壇上表示。

針對拉美地區數字化轉型需求,韓蒙提出,亟需通過共建智算中心、跨境數據通道等新型基建項目,實現數據要素跨域流通。

在創新協同方面,韓蒙建議,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常態化交流機制,通過學術互訪、聯合研發、企業主導的開源項目等形式,促進多國青年科技人才深度參與技術創新實踐。

“在持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同時,必須重視構建可信技術體系,實現技術創新與安全穩定的動態平衡!表n蒙說,“我們也正做一些工作,通過全流程模型合規驗證、全場景運行監控及多維安全防護,促進構建可信人工智能體系,讓AI可信、可靠、可控、可用。”

敖頌:用數字技術架設“理解之橋”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敖頌15日表示,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競爭與合作格局。我國在5G網絡建設、智慧支付體系構建、智能城市管理等領域的實踐經驗,與拉美國家數字化轉型需求形成互補,形成了協同效應——歷經多年深化發展,中拉雙方合作進一步推進。

技術紅利催生合作升級。當前互聯網技術驅動國際合作的實踐路徑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通過通信網絡升級和算力中心部署夯實數字底座;其次是跨境貿易平臺賦能,依托我國成熟的電商生態系統助力拉美中小企業對接全球市場;第三是治理經驗雙向流動,我國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在拉美場景的本地化試點,既助力區域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又通過多樣化場景驗證反哺模式優化,形成良性迭代機制。

多維創新模式加速落地。在金融協作方面,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提供資金支持;在人才培育方面,實施“智慧農業人才培養計劃”,系統輸出涵蓋精準種植、數字營銷等環節的完整解決方案;在科研協作方面,推動我國企業在拉美設立聯合創新中心,與當地科研機構開展技術適配研究。

“技術合作必須服務于文明互鑒!卑巾炑a充說,技術協作始終立足當地發展語境,依據當地需求建立相關合作機制,比如推動當地的數字文化遺產保護,確保技術創新既符合當地社會文化特征,又能創造共享價值,推進互聯網空間的協作共贏。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