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景哈鄉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深度融合,創新實踐“四力工作法”——“踏遍千山萬水的行動力、道盡千言萬語的溝通力、想盡千方百計的創造力、吃盡千辛萬苦的堅韌力”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邊疆每個角落,為“楓橋經驗”在時代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走遍千山萬水,用“鐵腳板”丈量民情的行動力
景哈鄉地處邊境一線,村寨分布零散、群眾訴求多樣、基層治理基礎薄弱,矛盾糾紛易發多發。針對這一現狀,鄉黨委、政府積極整合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聯防所、“瀾湄極邊綜治隊”等超200人的治理力量,依托幫辦代辦服務制度,構建起覆蓋52個村小組、37個居民小組的網格化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觸角延伸至基層“最后一公里”。在日常工作中,鄉黨委、政府定期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瀾湄極邊綜治隊”隊員、聯防所所長等工作人員,秉持為民服務宗旨,以“鐵腳板”精神深入村寨、田間地頭。他們聚焦重點人員走訪、矛盾糾紛摸排、村組干部溝通等工作,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全面收集第一手民情資料。今年以來,累計走訪重點人員301戶,詳細了解其生活狀況、家庭困難與鄉村發展訴求,既拉近了干群關系,又為后續精準施策、解決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自幫辦代辦服務實施以來,景哈鄉將服務主動送上門,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幫辦代辦事項1500余件,真正實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不斷提升邊境地區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道盡千言萬語,捕捉群眾真實訴求的溝通力
景哈鄉作為哈尼族、傣族、彝族等民族聚居地,其中以哈尼族為主,多元文化交融下,民族間矛盾糾紛調處需求凸顯。針對這一實際,景哈鄉立足民族特色,創新推出《景哈哈尼族鄉“火塘夜話”普法工作機制(試行)》,構建“傳統風俗+現代治理”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在普法宣傳方面,組建由哈尼、傣、彝、布朗等多民族成員構成的法治宣講隊伍,每月攜帶“法治錦囊”深入村寨,利用“火塘夜話”平臺,以民族語言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法律條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民族團結政策。普法宣傳組通過“圍爐話家常”的形式,將法律條文轉化為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生活語言,既傳承了“圍著火塘解千結”的傳統調解智慧,又賦予其現代法治內涵。
在矛盾糾紛化解上,景哈鄉積極探索“線上+線下”雙軌并行治理模式。線下,“瀾湄極邊綜治隊”充分發揮民族語言優勢,化身政策翻譯官與民情記錄員,以方言調解鄰里糾紛;線上,依托“一碼通”數字化平臺,打造“指尖問需—云端派單—網格處置”的全流程閉環機制。群眾可24小時在線提交訴求,系統自動生成“民情工單”,職能部門限時辦結。截至目前,線上平臺累計受理群眾自己掃碼上傳的矛盾糾紛訴求71件,辦結率達95.77%。同時,今年開展的3場“火塘夜話”普法活動中,300余名群眾通過“相聲普法”等創新形式學習法律知識。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注重把握群眾訴求背后的情感需求,成功化解多起積壓多年的土地糾紛,實現“情理法”深度融合。這種“火塘溫度+數字速度”的治理模式,推動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民族團結進步與邊疆和諧穩定注入新動能。
想盡千方百計,基層治理工作機制的創造力
景哈鄉地處邊境,地形以山林為主,轄區林地覆蓋率超90%,復雜的地理環境疊加跨境婚姻等特殊因素,致使林地糾紛、婚姻家庭矛盾成為主要社會矛盾。針對這一現狀,景哈鄉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制度完善等舉措,構建起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在機制創新層面,景哈鄉探索建立“一訪二調三告一包保”工作機制,形成矛盾糾紛排查、調解、處置、跟蹤的全流程閉環管理體系,為基層矛盾化解提供標準化、規范化操作指引。同時,充分發揮性別優勢與專業力量,組建女子宣傳隊、女子幫教隊、女子普法隊、女子歸勸隊四支特色隊伍,以及瀾湄極邊綜治隊等專業化隊伍。
四支女子隊伍立足女性溝通細膩、親和力強的特點,聚焦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婚姻家庭矛盾調解等領域;瀾湄極邊綜治隊則圍繞邊境管控、社會治安等重點工作,各司其職、協同發力,實現基層治理效能最大化。在制度建設方面,景哈鄉將法律法規與鄉村傳統習俗有機融合,全面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專家論證、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等程序,全鄉52個村小組、37個居民小組已全部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工作。修訂后的村規民約既保留了鄉土文化特色,又強化了法治約束,有效引導群眾樹立規則意識,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產生,為邊境地區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吃盡千辛萬苦,收獲基層治理碩果的堅韌力
景哈鄉黨委、政府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通過系統化改革重塑基層治理新格局,解決“力量散、資源散、信任散”的治理困局。景哈鄉堅持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構建起立體化矛盾糾紛化解體系。依托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統籌司法所、派出所等職能部門力量,實現基層治理資源“握指成拳”;創新設立婚姻家庭矛盾調解室、“楓橋經驗”調解室兩大專業化平臺,打造矛盾化解前沿陣地;推行“群眾點單—網格接單—中心派單—部門辦單”全流程閉環工作機制,并在10個村(社區)設立“瀾湄極邊綜治隊”聯絡員,暢通矛盾糾紛直報渠道,形成上下聯動、協同共治的治理格局。自兩個調解室運行以來,累計調處矛盾糾紛466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8.94%,實現矛盾化解質效新突破;通過開展1000余次“雙語調解”,以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易接受的方式提供法律服務,群眾滿意度達97.11%,重塑基層治理信任根基。
如今,“小事不出調解室、大事不出綜治中心”已成為景哈鄉基層治理新常態,景哈邊疆治理模式努力成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鮮活樣本。景哈鄉通過踐行“四力工作法”,在基層治理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讓“楓橋經驗”在邊疆地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下一步,景哈鄉將繼續深化探索,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為實現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景洪市景哈哈尼族鄉人民政府)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