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德宏5月17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不設主席臺,沒有發言稿,幾條板凳圍成一圈,干部與群眾面對面聊家常、解難題。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板凳懇談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丙蓋村委會的小院里舉行。村民暢所欲言、干部現場回應,一系列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當場協調、當場推進。
“板凳懇談會”(央廣網發 梁河縣委宣傳部供圖)
“村里的路燈壞了7盞,雨季走夜路很危險。”村民閆自曉率先提出訴求。鄉黨委副書記瞿武立即翻開筆記本記錄,表示將優先更換為節能的太陽能路燈,“我家門口正好有空地,可以配合施工。”村民王興平主動回應。僅用半小時,照明問題便敲定了解決方案——鄉政府自籌資金,村民投工投勞,計劃月底前完成更換。
從解決一盞路燈,到修通一條產業路,“板凳懇談會”正成為九保阿昌族鄉推動作風轉變、服務群眾的有力抓手。在勐科村和丙蓋村交界的2.5公里產業道路上,新鋪設的砂石路已全面通行。這條承擔兩村甘蔗、水稻運輸的重要通道,曾因年久失修在雨季頻頻塌方。“去年收甘蔗時,騾馬陷進泥坑里折了腿。”勐科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文淵回憶。村民意見被鄉干部在走訪中記錄進“民情速辦臺賬”,縣政府快速響應,僅用10天就撥付專項資金30萬元,道路隨即動工并完成加固拓寬。
“過去要五六個人抬騾馬,現在卡車能直接開進田里裝貨。”站在砂石路邊,村民趙家雄高興地說道。
自深入開展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九保阿昌族鄉已組織開展“板凳懇談會”6場,收集并推動解決道路修繕、水利設施改善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余個,7項民生工程已落地見效,群眾滿意度達100%。
“板凳懇談會”不僅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錘煉了黨員干部務實為民的作風。坐下來的是身子,架起來的是民心。正如阿昌族古歌所唱:“最甜的水在山澗最深處,最真的話在板凳最矮處。”這一源自西南邊陲的基層探索,正在書寫新時代干群關系的生動注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