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緯21度熱帶雨林,附生于古樹上的野生蘭花舒展著碧綠葉片,在斑駁陽光下折射出翡翠般的光澤。這些曾被非法采摘的“植物大熊貓”,如今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監測檔案中顯示:存活率和原生境適應率均超90%。這組數據背后,是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創新實踐。
雨林基因庫的司法救贖
作為中國野生蘭花種類最豐富的地區,西雙版納分布著約481種野生蘭科植物。2023年3月,當檢察機關發現4萬余株野生蘭花遭非法采挖時,這些與雨林共生共榮的植物正面臨根系脫水、菌群破壞的生存危機。
如何妥善安置好這批野生蘭花成了衡量該案是否“高質效”的重要標尺。
“若僅通過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讓被告履行修復義務,不僅會額外增加被告人身安全的隱患,也會因被告專業知識的匱乏而使修復效果大打折扣,生物多樣性保護達不到預期。”西雙版納州檢察院分管公益訴訟的副檢察長李青介紹,西雙版納檢察機關創新建立“檢園合作”機制,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家全程參與蘭花救助工作,為蘭花建立“生命檔案”,踏入多處深山叢林,綜合考量光照、溫度、濕度等因素,最終確定原生點位——勐海縣國有林場某管護站。
“它的根系已經附著在這個樹干上,有的已經有果實,未來這里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大的種園……”2025年4月,受檢察機關邀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王曉靜再次走進蘭科保護基地,對回植蘭花的生長情況進行觀測,并對護林員進行養護技術培訓。她說,通過檢察機關主導的修復方案,這批曾因非法采挖導致菌根斷裂的植株,經過兩年適應性培育已重建共生網絡,這是司法保護與科學修復深度融合的典范。
恢復性司法的溫度實踐
面對涉案的10余名犯罪嫌疑人,西雙版納檢察機關邀請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廣泛參與聽證,犯罪嫌疑人全部自愿認罪認罰,同意做出相應的生態修復賠償、參與生態修復工作,最終,對其作出相對不起訴處理。
西雙版納檢察機關沒有簡單采取經濟追償,而是探索出“義務代履行+生態修復”的柔性方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犯罪嫌疑人親手將蘭花綁回原生樹木,這種“以勞代償”的方式既實現了教育轉化,又確保了專業修復。“以前只覺得是山里的野草,現在知道它們是受法律保護的‘生態哨兵’。”參與回植的犯罪嫌疑人感慨道。
西雙版納檢察機關同步啟動溯源治理,向林草部門和鄉鎮政府制發的檢察建議催生了立體化監管體系——林草部門在保護區內布設紅外監測相機,防止二次采摘;相關部門成立“護蘭隊”開展日常巡護與“林長+檢察長”機制形成了保護合力;同時,針對幼苗發育不全、根系嚴重受損等存活風險較高的植株,檢察機關還邀請科研團隊進行人工復壯,待其菌根系統重建后,再將蘭苗精準移植。這種將司法修復與科研保育深度銜接的模式,形成了“專業評估—協同修復—長效監管”的辦案模式,為類案辦理提供了可復制的“西雙版納樣本”。
隨著最近一批人工修復的蘭苗回歸雨林,這場司法守護生態的生動實踐,重現了熱帶雨林的生物圖景。
當夕陽為雨林鍍上金邊,這些經歷司法救贖的精靈在微風中輕輕搖曳,4萬余株蘭花的命運轉折,時刻提醒我著大眾,生態環境需要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更考驗檢察機關守護綠水青山的恒心與智慧。(楊勇)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