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3日消息(記者李鑫 劉璐 金建軍 通遼臺呂國華 佟亮)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沙地,位于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在科爾沁沙地腹部。通遼市科左后旗作為土地沙漠化的重災區,過去,當地百姓每年春冬季節都飽受著風沙肆虐之苦。
從2014年開始,通遼市啟動實施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通遼市科左后旗已經實現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轉。荒漠化治理不僅讓這里昔日荒漠披上了綠色的新衣,也讓當地百姓實現了增收。
52歲的通遼市科左后旗努古斯臺嘎查村民巴達榮貴,見證了這里從荒漠變綠洲的變遷過程,每次看到村旁綠油油的樹,他的喜悅之情都溢于言表。
巴達榮貴:我家有20畝地,年年種玉米也就打300-400斤,年景不好打不了糧食。來了退耕還林項目以后,上面一畝地給補助1200塊錢,樹還是他們給栽的,成才了一畝還能賣5000塊錢。
科左后旗的顯著變化,在通遼市很多飽受干旱和荒漠化困擾的地方日益顯現。然而,植樹造林工程,雖然抑制了風沙,卻沒有經濟增長點。為此,通遼市積極轉變觀念,在防沙治沙的同時,積極發展林沙產業。
通遼市奈曼旗,六成以上都是沙地,曾經的奈曼人飽受沙患之苦。如今的奈曼人卻用不起眼的沙子做起了大文章。
初冬的奈曼,寒氣逼人,而在內蒙古仁創沙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卻是機聲隆隆,一片忙碌的生產加工場面。普通的沙子經過設備生產加工后,便有了新的名字——油田壓裂支撐劑和覆膜砂。身價也從200-300元,提升到了2000-6000元。這些高科技產品廣泛用于石油開采、建筑、鑄造等領域,2016年公司生產的產品已遠銷至美國。內蒙古仁創砂產業生產廠長李序華:
李序華:我們仁創是自治區的一個重點項目企業,從去年開始就搬遷到白音他拉工業園區,現在在科技、產能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現在已經開始闖進美國市場了,產品產量現在每年能夠達到4萬噸和5萬噸。
這邊的車間正在緊張忙碌地生產,而在旁邊的新建車間內也是一派熱鬧的景象,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安裝新的生產線。在1.3萬多平方米的回字形車間內開始陸續購進6條生產線設備,并進行安裝調試。等到這6條生產線投入使用,它們的年用沙量將達到40萬噸,年產值將達到1億元以上,同時,將解決勞動就業200多人。內蒙古仁創砂產業有限公司經理儲茂磊:
儲茂磊:投入以后可能在生態建材這塊要進行大力發展。原來主要是生產用于鑄造方面的覆膜砂,還有油田用的孚盛沙這一塊,產量都在10萬噸左右,現在我們又增加了透水磚,還有墻體保溫刮板生產線,生產能力透水磚和保溫掛板都在100萬平米左右,這樣就給當地的建材市場注入一些新的東西。
目前,通遼市奈曼旗以沙為原料的企業已達到37家,每年的工業用沙量超過60萬噸。奈曼旗經濟與信息化局局長邢永明:
邢永明:奈曼旗六個工業園區,其中三個都是依托沙地建設的。這樣為咱們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這塊起到了很好的筑巢作用,使沙子成為奈曼旗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通遼市認真實施防沙治沙工程,通過大工程帶動戰略,防沙治沙不斷提質增速。組織實施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工程從2014年開始實施,2020年結束,利用7年時間完成1000萬畝林業生態治理工程和1000萬畝草原生態治理工程。目前,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務1050萬畝。通遼市林業局副局長包寶君:
包寶君:今后我市的防沙治沙工作,首先要以“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為總的抓手,加大治理力度,每年以300萬畝的速度推進。
在不斷加大防沙治沙力度的同時,通遼市還探索出了一條“治沙+致富”,“生態+增收”的新路。除了林產品加工業以外,當地還積極發展沙漠旅游,奈曼旗寶古圖沙漠旅游節、庫倫旗沙漠越野挑戰賽等活動已經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品牌,大大地提高了通遼的知名度,有效的推動了經濟發展。
除此之外,當地的用沙產業也不斷發展,全市先后建立十六家利用硅砂為主要原料的大型地方工業企業,使防沙治沙與發展工業相結合,變害為利。使沙產業成為了通遼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通遼市林業局副局長包寶君:
包寶君:再者在抓好防沙治沙的同時,抓好用沙工作,除抓好工業用沙以及旅游業以外,我們還要重點抓好經濟林建設,讓農民在治沙的同時也從沙里取得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的目標。